癌症科普

2025031801 1

癌症病患進行需注射顯影劑電腦斷層檢查之時 你應該要知道的事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癌症病患進行需注射顯影劑電腦斷層檢查之時 你應該要知道的事 閱讀全文 »

20250311 2 1

中西整合癌症治療醫師看桑樹與桑葉在醫學上的應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桑樹是一種快速生長的灌木或中等大小的喬木,在醫學上的應用上,可以使用整株植物、葉、果實、枝和根。   桑樹全身都是寶。桑樹的果實,桑椹可以用作鎮痛藥、驅蟲藥、抗菌藥、抗風濕藥、利尿藥、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瀉藥、恢復藥、鎮靜補藥和血液興奮劑。桑樹的樹枝部位可以用作鎮靜劑、利尿劑、滋補劑和收斂劑,常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桑樹這個植物含有單寧、類固醇、植物固醇、谷甾醇、糖苷、生物鹼、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胺基酸,以及皂苷、三萜、酚類、黃酮類、花青素、蒽醌、糖苷、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桑樹的應用如下:抗菌、抗發炎、免疫、鎮痛、解熱、抗氧化、抗癌、抗糖尿病、胃腸道、呼吸、心血管、降血脂、減肥、皮膚病的治療、神經病學的應用、肌肉保護作用。   酪胺酸酶是一種含銅的初級調節多功能酶,負責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並決定皮膚的顏色,過多的黑色素沉積會誘發多種皮膚病,如黃褐斑和老年斑。酪胺酸酶抑制劑具有美白皮膚的功效,而在化妝品行業中的使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桑樹的葉子、果實、根皮和樹枝可以作為化妝品的成分。在一項研究中,利用 桑樹果實的乙醇萃取物開發的一種乳液型乳霜,可以顯著降低皮膚的黑色素含量,並且不會引起任何類型的皮膚刺激。而從桑樹的莖和根皮的己烷萃取物中可以分離出白樺脂酸 (C30H48O3),由於其具有抑制酪胺酸酶活性,可用作皮膚美白劑。桑樹的的乙醇萃取物也有優異的酪胺酸酶抑制活性,可用於配製面膜和用於痤瘡治療。而桑椹可以幫助緩解皮膚問題,例如:減少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斑點和瑕疵,抑制與自由基相關的氧化活性,從而使皮膚和頭髮看起來更健康、更有光澤。

中西整合癌症治療醫師看桑樹與桑葉在醫學上的應用 閱讀全文 »

20250311 2

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還是友?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是植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物,是非固醇類多酚類之植物代謝物,作為抵禦感染、水分壓力、寒冷壓力、紫外線輻射和高可見光等的防禦機制,可以調節生物反應,和人體產生之內源性雌激素的作用極為類似。   異黃酮中有6種成分具有生理上有意義的異黃酮,分別是Daidzin (大豆苷) 23%、金雀異黃酮苷(genistin) 64%、黃豆黃苷(glycitin) 13%和極少量的大豆異黃酮苷素(daidzein) 、金雀異黃酮苷素(genistein) 、黃豆黃苷素(glycitein)。   異黃酮(isoflavones) 的生理活性,依化學結構不同分為: Daidzin (大豆苷) 、金雀異黃酮苷(genistin)、黃豆黃苷(glycitin) 等屬於醣基型的異黃酮素(glucoside form),分子量較大,腸胃道不易吸收,生物可利用率大約為20%,大豆內所含有的異黃酮有97-98%是配糖基的型式。而大豆異黃酮苷素(daidzein) 、金雀異黃酮苷素(genistein) 、黃豆黃苷素(glycitein) 則是屬於去配醣基型的異黃酮素(aglycones form) ,分子量較小、活性高,人體腸道的吸收率大約可達到90%;經腸道菌群 β-glucosidase 水解,才具有生物活性,會被小腸絨毛吸收後進入血液,直接運送到肝臟。   大豆(又稱黃豆,soybean, 學名Glycine max Merrial),是一種含有豐富蛋白質的豆科種子植物,含有蛋白質38%、碳水化合物30%、脂肪 18%、灰分14%、礦物質、維生素及其他小分子物質,另外含卵磷脂 (lecithin)、大豆纖維、異黃酮 (isoflavones)、皂素 (saponin)、植酸 (Phytic acid) 及胰蛋白酶抑制素 (trypsin inhibitors),人類之異黃酮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便是大豆製品,而且因為異黃酮素在大豆中含量最為豐富,因此異黃酮則常被稱為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   如上所述,大豆異黃酮,就是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phytoestrogen),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 是友?   異黃酮可以減少骨質的流失,並且明顯增加骨質生成作用: 西方醫學很早就注意到少喝牛奶,但常喝豆漿與吃豆製品的

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還是友? 閱讀全文 »

2025030504 1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癌症發展的各個階段,不論早期或晚期,癌細胞都可能侵入到血液中,這些細胞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CTC被認為是癌症致死的元兇,它就像癌症的種子,藉由血液循環,到達體內的各個部位,這就是臨床上的「癌症轉移」,所以偵測CTC成為癌症患者可以使用之參考的生物標記。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出現了富集和辨識出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新方法。CTC目前已經被發展用於診斷、風險分層和治療選擇以及治療監測,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癌症轉移風險。   目前透過血液或身體體液(例如:尿液、唾液、肋膜積液、腦脊髓液、、骨髓、痰、唾液和精液等)來檢測癌細胞和其他腫瘤相關產物(包括:循環腫瘤細胞ctDNA),概括稱之為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CTC 屬於其中之一種可行的生物技術,與其他液態切片的生物技術相比,它為我們在分子層面上了解癌症的潛在生物學和轉移等相關事件提供了獨特的資訊。例如:研究發現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與腫瘤本身的變化或治療的反應而有所關聯,相關研究證實,CTC的數量與多種轉移性癌症(乳癌、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的總存活期呈顯著負相關。此外循環腫瘤細胞的數目亦可作為療效及監控腫瘤是否轉移的良好指標。   當癌症出現遠端器官的轉移,其實也暗喻此時的癌症疾病的階段可能已經無法治癒,這是實體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癌細胞的轉移過程中,癌細胞會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這些在血液中循環的癌細胞我們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TC),隨後再次CTC會滲出到遠端器官(例如肺、肝、骨、腦)。CTC為了做好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的準備,脫離原發性腫瘤,CTC 需要失去上皮狀態並轉變為間質的狀態 – 這個過程稱為上皮-間質性轉化 (EMT)。在 EMT 期間,這些亟欲脫離原發性腫瘤的癌細胞之運動性會增強,其細胞間黏附的上皮標記表達隨後減少。最終,這些癌細胞突破的基底膜,侵入周圍組織或進入血管,滲入血液中。   多項研究發現,CTC 的存在與不同實體癌症(包括乳癌、食道癌、胰臟癌和大腸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不良有相關性。研究也發現CTC 可能是適合使用在監控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記。 CTC可能之潛的另一個臨床應用適用於臨床相關癌症的早期診斷,或是癌症的早期偵測與篩檢。   CT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閱讀全文 »

20250227 1

細胞治療醫師看外泌體臨床應用的發展性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是各種細胞類型所分泌的小型之膜結合囊泡,因其臨床應用的潛力而受到廣泛關注。外泌體的直徑為 30 至 100 奈米,外泌體透過在細胞間轉移蛋白質、脂質和 RNA ,讓其在細胞間通訊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外泌體臨床應用及關注的領域包括再生醫學、癌症治療、基因治療和疾病診斷生物標誌物。外泌體廣泛臨床應用在再生醫學中,由於外泌體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在癌症治療中,外泌體可以將治療劑直接遞送至腫瘤細胞。在基因治療中,外泌體作為基因傳遞的載體。亦可作為診斷生物標誌物,它們可用於診斷各種疾病。   雖然在外泌體生物學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臨床試驗證明了基於外泌體的治療的潛力,但目前如何將外泌體監管,包括外泌體的分離、純化和表徵的標準化之確定和驗證等,都是臨床應用的重大挑戰障礙。所以解決分離、純化和監管標準化方面的挑戰對於它們在臨床實踐中的成功應用至關重要。   外泌體是來自各種細胞類型(包括幹細胞、免疫細胞和癌細胞)所分泌的一種小的膜結合囊泡,這些微小顆粒的直徑在 30 到 100 奈米之間(圖)。

細胞治療醫師看外泌體臨床應用的發展性 閱讀全文 »

2025021705 1

外泌體在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中的角色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再生醫療(Regenerative medicine)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潛在有效、且無與倫比的平台,其中以間質幹細胞(MSCs)最有前景,因為它們可以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並產生神經營養物質,至於幹細胞修復神經元損傷的確切過程尚不太清楚,而 MSC 所衍生的外泌體被認為在帕金森氏症治療中的應用,最具有爆發力。   來自內體複合物胞外囊泡,根據胞外囊泡的大小、貨物和來源,可以分為三類:外泌體、微泡和凋亡小體。在胞外囊泡中,外泌體是最小的群體;它們的大小為 30 至 150 奈米,可以透過離心從所有體液(如母乳、血液、尿液、羊水和滑液、腹水和胸腔積液)中提取出來。   外泌體可以由大多數細胞系分泌,包括神經元、免疫細胞、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並且外泌體具有與供體細胞相似的胞漿物質和磷脂雙層。而外泌體的脂質雙層膜,除了構成膜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之外,還參與目標細胞的吸收、融合等其他活動。例如外泌體的脂質雙層膜之磷脂醯絲胺酸(PS)由於其增強的靈活性而參與外泌體的發芽和融合。   外泌體包括來自細胞內區域(如質膜、內體途徑和細胞質)的特定蛋白質體集合。信使 RNA (mRNA) 和微小 RNA (miRNA) 也都存在於外泌體中,外泌體可以將遺傳訊息攜帶至目標細胞。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進行性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的 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最突出的特徵是黑質細胞減少和α-突觸核蛋白的積累,特別是在腦幹、脊髓和皮質區域。除了藥物治療帕金森氏症外,還可以考慮其他療法,例如手術、細胞療法和雷射療法。如前所述,miRNA 等核酸是外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研究發現,包括帕金森氏症在內的多種疾病,都涉及基因表現的改變,特別是在 miRNA 階段,所以外泌體產生的 miRNA 也被認為是可能帕金森氏症的診斷標記和治療藥物的標靶。   既然外泌體的定義是源自於間質幹細胞(MSCs)的奈米級顆粒,那麼人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實際上是以旁分泌的方式去介導間質幹細胞功能的介質。  

外泌體在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中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21704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PBMT)治療帕金森氏症新利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進行性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的 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最突出的特徵是黑質細胞減少和α-突觸核蛋白的積累,特別是在腦幹、脊髓和皮質區域。除了藥物治療帕金森氏症外,還可以考慮其他療法,例如手術、細胞療法和雷射療法。   在2022年《雷射醫學科學雜誌》的研究中,收集了有關帕金森氏症的細胞治療和雷射治療的許多研究文章,證實細胞治療搭配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PBMT),可以治療帕金森氏症運動功能的障礙,促進神經細胞分化和多巴胺能細胞增殖的改善。   光生物調節療法是利用光能來調節細胞反應。光源可以是雷射或特定波長的 LED,能量低於 500 mW,產生了非熱的分子效應。 PBMT 被chromophores吸收,造成chromophores的構形改變,產生生化和細胞效應。最重要的chromophores是細胞色素-C-氧化酶 (CCO),即粒線體電子傳遞鏈中的複合物 IV。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包括紅光和近紅外光)後會導致 CCO 增加跨內膜的質子流量(造成粒線體膜電位增加),釋放活性氧 (ROS) 並增加氧的結合,所有這些反過來又會增加 ATP 的產生,並透過 cAMP、NO 和 ROS 調節下游細胞信號傳導和基因的轉錄。 PBMT也會與瞬時受體電位香草醛 (TRPV) 通道相互作用,該通道發生構象的變化並促進一系列細胞效應。   PBMT是一種光療法,由於其增強粒線體的電子傳遞鏈,並隨後增加粒線體膜電位和 ATP 的產生,能調節細胞訊號傳導,已被證明可以減輕發炎。臨床上,PBMT幾十年來一直被用於改善傷口癒合、治療疼痛、減少腫脹和治癒深層組織。   臨床前研究證明,PBMT 具有改善帕金森氏症臨床症狀並提供神經保護的潛力。臨床試驗發現,使用 PBMT可以改善帕金森氏症的運動和非運動臨床體徵和症狀,並可能減緩其進展。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PBMT)治療帕金森氏症新利器 閱讀全文 »

2025021101

腫瘤指數PIVKA-II 在肝癌診斷與治療上的角色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指數PIVKA-II 在肝癌診斷與治療上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21001

對體內白色脂肪細胞進行基因改造 可以餓死乳癌細胞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5年2月《自然生物技術》醫學期刊上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透過基因編輯技術(CRISPER)將儲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細胞(white adipocyte) 褐化,改造為產生熱量的類褐色脂肪細胞(beige adipocyte),即使在沒有寒冷的情況下,也能不斷地搶奪癌細胞的葡萄糖,持續抑制乳癌等惡性腫瘤生長 。   人類體內脂肪分為三類: 白色脂肪細胞最多,主要來自纖維細胞,分佈于內臟和皮下,可以儲存能量、保溫、緩衝撞擊,過多時會引起肥胖;類褐色脂肪細胞較少,在運動或寒冷時由白色脂肪細胞轉化而來,分佈廣泛,可以產生熱量;而褐色脂肪細胞(brown adipocyte)在人類出生時和動物冬眠時最多,與骨骼肌來源相同,主要分佈於頸部、肩膀、鎖骨、脊椎,可以產生熱量。   2022年,科學家發現可以透過寒冷來改變全身代謝、啟動褐色脂肪細胞產生熱量,可以顯著降低血糖,並阻礙癌細胞的糖酵解代謝,進而抑制乳癌等惡性腫瘤生長。不過, 讓癌症患者長時間處於寒冷環境顯然是不太人道,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褐色脂肪細胞會越來越少,尤其老年患者。   2025年2月《自然生物技術》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首先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提高 UCP1等,提高褐色脂肪細胞產生熱量關鍵蛋白質編碼基因表達的水準,將白色脂肪細胞轉化為類褐色脂肪細胞,這些細胞的葡萄糖攝取能力和脂肪酸氧化能力都因此大大提高。隨後將這些類褐色脂肪細胞與人類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癌細胞一起培養,結果發現癌細胞會顯著減少,還能提高全身能量消耗和胰島素敏感性。如果飲食中增加脂肪或葡萄糖的水平,上述類褐色脂肪細胞抑制腫瘤的效果會因而顯著減弱。

對體內白色脂肪細胞進行基因改造 可以餓死乳癌細胞 閱讀全文 »

2025020901

模擬斷食(也稱為FMD) 藉由增加益生菌提升抗癌免疫力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最近有一個全新的減重策略被稱為「模擬斷食」,也被稱為「FMD(Fasting Mimicking Diet)」。在斷食期間,我們可以透過補充流質食物和營養棒等方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過多的肝醣和脂肪的生成。且這些補充物質需要咀嚼,以欺騙身體和大腦,降低飢餓感的產生。這種方法利用飲食技巧欺騙身體和大腦,讓人感覺好像是在進食,減少了飢餓感,同時又不會產生肥胖和老化的效應。   FMD的飲食策略跟吃代餐有什麼不同呢? 代餐則是透過控制每餐的熱量攝取來實現的,傳統的熱量限制方法主要依賴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添加大量纖維以填充肚子。然而,一旦恢復到原本的飲食模式,很容易失去效果。而FMD飲食法則是不補充肝醣(一種儲存在體內的碳水化合物形式),並在斷食過程中刺激肝醣的燃燒和耗盡。透過細胞自噬的原理,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轉為脂肪和酮體。所以FMD和吃代餐的方法是有所區別的。   發表於2025年的國際胃腸病學頂級期刊Gut之研究發現,FMD在小鼠腸癌模型中,可以增強anti-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之療效,主要是因為FMD會經由調控腸道菌群發揮顯著的抗瘤效應,由微生物代謝調控免疫細胞功能的新機制。特別是首次發現益生菌-假長雙歧桿菌(B. pseudolongum)可作為FMD的模擬物,通過L-精氨酸介導的SLC7A1受體誘導CD8+ TRM細胞分化,顯著延緩腸癌進展。這一創新性發現為FMD在腸癌治療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開發基於益生菌的新型幹預策略提供了潛在靶點。有望在改善腸癌患者預後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意義和應用價值。   通過週期性低熱量攝入類比禁食狀態,可以導致益生菌假長雙歧桿菌(B. pseudolongum)菌群變得更豐富,誘導腸胃道的記憶性CD8+ T細胞生成,從而抑制大腸直腸癌。有助於改善代謝、延緩衰老,並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   主要是假長雙歧桿菌可以生成L-精氨酸,透過溶質載體家族7成員1受體(SLC7A1),促進組織駐留的記憶CD8+ T細胞(CD8+ TRM)增多與分化,從而啟動抗腫瘤的免疫反應。這一成果為提供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手術期前後之飲食營養介入,提供方向。  

模擬斷食(也稱為FMD) 藉由增加益生菌提升抗癌免疫力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