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2025021101

腫瘤指數PIVKA-II 在肝癌診斷與治療上的角色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指數PIVKA-II 在肝癌診斷與治療上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21002

關於ATORG所制定 2024 年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22項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亞洲胸部腫瘤學研究小組(Asian Thoracic Oncology Research Group ,簡稱ATORG)於 2024 年 4 月 26 日在新加坡召開了一次共識會議,19 名來自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韓國、日本、臺灣、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澳大利亞的腫瘤內科專家醫生、胸外科醫生、放射腫瘤學家和病理學家,組成跨學科整合小組齊聚一堂,從亞洲低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獨特人口特徵和醫療照護系統的特點出發,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制定了針對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基因檢測和臨床診斷 問題:是否應對所有經病理證實的第1B~第3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PD-L1蛋白表達、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 共識1 所有 第1B~第3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應該接受 PD-L1蛋白表達檢測。對於非鱗狀細胞癌患者,還應該檢測是否有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證據等級:IA]   問題:臨床分期為第1B~第3A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於手術前診斷性的切片組織,是否應該進行PD-L1蛋白表達、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 共識2 臨床分期為第1B~第3A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在術前對於診斷性的切片組織,常規進行PD-L1、EGFR突變和 ALK突變檢查。[證據等級:IC] *未就第1B 期達成共識。   問題:術前是否應該強制要求對所有第1B~第3期之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多學科團隊(MDT)討論? 共識3 對於第1B 期屬於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術前不需要強制要求進行 MDT 討論,但MDT討論適用於所有臨床分期屬於第2~3期之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證據等級:VC]   問題:是否應該為所有計劃手術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術前的正子(PET CT)掃描? 共識4 經病理證實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前應該進行 PET CT 掃描。[證據等級:IIIB]   問題:是否應該為所有計劃手術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術前的頭顱影像掃描? 共識5 經病理證實的臨床分期為第2~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前應進行頭顱之顯影劑增強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MRI)的掃描,但

關於ATORG所制定 2024 年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22項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閱讀全文 »

22025021001 1

年紀大或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一線使用免疫治療之考量有哪些?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相較於體能狀態好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能狀態不佳的患者接受化療,通常預後較差,會有更差的腫瘤緩解率和較短的存活期;且此類患者具有較大的治療相關副作用的風險。考慮到這些問題,免疫單藥通常可作為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的有利選擇。IPSOS研究顯示,一線使用免疫單藥atezolizumab相比起化療,更可明顯改善不耐受化療晚期的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研究提示,一線免疫治療可為狀態差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結局。   而70歲以上、但體能狀態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受惠於雙免疫藥物療法。一項研究評估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或是含鉑類化療方案,在70歲以上、體能狀態佳或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共有217例患者被隨機分配,並納入最終分析。結果發現,在70歲以上、但體能狀態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進行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的中位總體生存期優於單用化療組,分別是22.6個月或 11.8個月(HR=0.64)。然而在70歲以上、體能狀態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接受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的中位總體生存期優於單用化療組,分別是2.9個月或6.1個月(HR=1.32)。   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線治療使用pembrolizumab在體能狀態佳或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耐受性良好,表現相似;但相較體能狀態佳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能狀態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結局相對較差,治療緩解率較低,中位總體生存期相對較短。   過去臨床試驗通常將體能狀態不好與超過75歲老年患者歸納為一組,但年齡不應成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障礙。正如研究顯示,相較體能狀態佳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老年患者仍然可以受惠於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這提示免疫治療中體能狀態的評估可能比年齡更為重要;同時這些發現提示了體能狀態評估的潛在主觀性,因醫生評估與患者自報的體能狀態之間往往存在著差異。

年紀大或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一線使用免疫治療之考量有哪些? 閱讀全文 »

22025020901

針對手術可以切除的食道腺癌 可以考慮手術前後使用輔助化療FLOT方案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食道任何一處的組織細胞有了惡性的轉變、發展出來的惡性腫瘤就叫做食道癌,食道癌裡最重要的有二種類型,多是從上皮細胞長出的癌症,佔了絕大多數,一般俗稱的食道癌若無特別說明都是指這兩類食道癌。一種稱為食道鱗狀細胞癌。因其來至表皮層的鱗狀細胞,佔所有食道癌的 90%以上。另一個還算常見的食道癌類型叫做食道腺癌。它是從含腺體的組織開始生長的,在食道腺癌出現前,鱗狀上皮細胞被為含腺體的表皮所取代,就是所謂的Barrett’s 食道。     2025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Perioperative Chemotherapy or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in Esophageal Canc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的設計主要是針對手術可以切除的食道腺癌,探討於手術期前後使用輔助化療FLOT方案,或是採用傳統的術前同步放化療,兩種治療模式進行對比。   研究結果發現與術前放化療相比,採用手術期前後使用輔助化療FLOT方案,會更為明顯地改善患者總體生存時間,3年存活率可以從50.7%提升至57.4%,也因為手術期前後使用輔助化療FLOT方案更降低30%的死亡風險。   食道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是全球第九大常見癌症類型,每年新確診食道腺癌的病例超過50萬,死亡病例超過44萬例。   在已開發國家,食道與胃食道結合部腺癌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這類患者如果僅接受手術治療,常見會復發,食道腺癌的5年存活率很少超過35%。目前,針對手術可以切除之局部晚期食道腺癌的最佳治療方法仍不明確。   在這項名為ESOPEC的臨床試驗,評估針對手術可以切除的食道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方面,手術期前後使用輔助化療FLOT方案,是否會優於採用傳統之術前同步放化療?  

針對手術可以切除的食道腺癌 可以考慮手術前後使用輔助化療FLOT方案 閱讀全文 »

2025020601 1

BRAF+EGFR雙標靶搭配化療方案 FDA核准成為BRAF V600E突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標準治療

筆者於2025年參加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GI 2025) ,研討會於2025年1月23-25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舉行。   ASCO胃腸道(GI)癌症研討會是一個腫瘤學專題活動,旨在為胃腸道癌症護理和研究組織的成員提供科學和教育內容;為期三天的會議包含了食道、胃、胰腺、小腸和肝膽道、大腸、直腸和肛門等部位癌症的最新研究結果的發布。   其中關乎BRAF V600E突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之非常重要的臨床研究BREAKWATER最新研究結果的發布,更是會場上的焦點,且其論文同步發表於Nature Medicine醫學期刊。   結果證實BRAF+EGFR雙標靶搭配化療方案-Encorafenib(迫癌癒/Braftovi/康奈非尼,BRAF標靶藥物)+ Cetuximab (爾必得舒注射液/Erbitux/西妥昔單抗,EGFR標靶藥物) +化療的多藥治療方案,可以顯著提升BRAF V600E突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腫瘤治療反應率。   根據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道腫瘤研討會上公佈的這個3期試驗-BREAKWATER研究的資料,在具備有BRAF V600E突變轉移性大腸直腸的患者中,與單用化療方案mFOLFOX6(5-氟尿嘧啶、甲醯四氫葉酸和oxaliplatin)相比,BRAF+EGFR雙標靶搭配化療方案-Encorafenib+ Cetuximab+mFOLFOX6,可以使腫瘤治療反應率從40.0%改善至60.9%,兩組之間呈現統計學和臨床雙重意義上的改善。而且,各次族群在腫瘤治療反應率方面的獲益一致,中位總體生存期截至報告時尚未達到可以分析的成熟階段,但展現出有潛在的替患者帶來長期的生存獲益。   在BRAF+EGFR雙標靶搭配化療方案,腫瘤治療反應率上包括腫瘤完全消失(2.7%)、腫瘤部分消失(58.2%)、腫瘤呈現疾病穩定(28.2%)、腫瘤疾病進展(2.7%)。在單用化療方案mFOLFOX6組中,相應的發生率分別為1.8%、38.2%、30.9%、3.6%、8.2%。   2024年12月,美國FDA已加速核准Encorafenib+ Cetuximab+mFOLFOX6,可以用於治療具備有BRAF V600E突變轉移性大腸直腸的患者——包括第一線治療。  

BRAF+EGFR雙標靶搭配化療方案 FDA核准成為BRAF V600E突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標準治療 閱讀全文 »

2025020411 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β2-microglobulin (β2-M/β2-微球蛋白)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β2-microglobulin (β2-M/β2-微球蛋白) 閱讀全文 »

2025020410 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閱讀全文 »

20250204090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Thyroglobulin(甲狀腺球蛋白/Tg)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Thyroglobulin(甲狀腺球蛋白/Tg) 閱讀全文 »

2025020408 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II(維生素 K 缺乏誘導蛋白-II /PIVKA-II)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II(維生素 K 缺乏誘導蛋白-II /PIVKA-II) 閱讀全文 »

2025020407 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hromogranin A (嗜鉻粒蛋白A/ CgA)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hromogranin A (嗜鉻粒蛋白A/ CgA)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