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於癌症治療的應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尤其是產腸毒素菌株 (enterotoxigenic strain,簡稱ETBF),其在大腸直腸癌發生與發展中的潛在作用,日益受到重視。脆弱擬桿菌是人體腸道中常見的共生菌,而 ETBF 所產生的毒素卻會破壞腸道內壁,引發發炎並促進腸癌的發生與生長。 脆弱擬桿菌與大腸直腸癌: ETBF 是一種特殊的脆弱擬桿菌菌株,能夠產生脆弱擬桿菌毒素 (BFT)。BFT 可以透過激活 STAT3 等訊號通路、並且會增加 IL-6 和 IL-17 等促發炎細胞激素的產生。因而引發慢性腸道的發炎。這種慢性發炎是大腸直腸癌的已知風險因子。 ETBF 所產生的毒素會活化發炎的反應和訊號路徑,可以促進大腸直腸癌的發展。有趣的是,脆弱擬桿菌可以形成生物膜,這可以增強其在腸道的定植能力,並促進慢性腸道的發炎。 ETBF 與化學治療的抗藥性: 新興的研究證據表明,ETBF 也可能在大腸直腸癌細胞對化療產生抗藥性方面發揮作用。ETBF 可以上調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JMJD2B 的表達,從而促進癌細胞幹細胞的特性和對化療的抗藥性。ETBF 還可以透過與 NOD1(一種激活 NOTCH1-HEY1 訊號通路的受體)之相互作用,來促進對化療產生抗藥性。 臨床意義: 一些研究表明,脆弱擬桿菌和 ETBF 在大腸直腸癌中的存在可能會影響患者手術後的預後。當我們了解脆弱擬桿菌 (B. fragilis) 和 ETBF ,其促進大腸直腸癌發展和化學抗藥性的機制,將有助於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總而言之,雖然脆弱擬桿菌是腸道菌叢的正常組成部分,但某些菌株(例如:ETBF)可以透過其毒素以及促進發炎和對化療抗藥性的能力,在大腸直腸癌的發展和進展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