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逸 醫師

2024111404 1

術前免疫合併化學治療 讓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復發風險有效減少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症病例中最多,也是死亡人數最多。在眾多肺癌的類型中,非小細胞肺癌佔了80%-85%之多。隨著對肺癌精準醫學的不斷進展,針對特定基因突變所開發的客製化治療方案,有了顯著的進步,特別是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小分子標靶藥物的推陳出新。肺癌治療療效的有效性目前有顯著的進步,同時治療相關的副作用也較先前大為減少,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存活時間。儘管如此,對於那些沒有特定基因突變的NSCLC患者,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2016年9月,關於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前免疫合併化學治療重磅研究CheckMate-816正式啟動。該研究共收錄了358名患者,其中一項主要的入組條件是:新近確診的、可以手術切除的第1B期(腫瘤直徑≥4cm)至3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當時收錄的研究者是根據第七版TNM分期系統進行篩選的。然而,隨著201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和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陸續發佈了最新之第八版分期系統,實際上CheckMate-816研究中的大多數收錄該研究的參與者,其分期實際上是第2-3B期。然而2023年的世界肺癌大會又公佈了最新的第九版肺癌分期系統,該分期對第三期中屬於N2的患者進行了更為精細的分類,將N2分為單區域淋巴結轉移和多區域淋巴結轉移。最新的共識,更對第三期的“潛在手術可切除”肺癌進行了更詳細的定義,目前對於多區域N2(非巨大腫塊型,非浸潤性)或某些侵犯關鍵組織結構的T4腫瘤,被認為是潛在手術可切除的肺癌。   而在CheckMate-816臨床試驗中,無論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疾病分期如何,與單獨化療相比,免疫(nivolumab)合併化學治療作為術前輔助治療的方案,確實可以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手術之病理學上的腫瘤完全緩解率(pCR)。在第1 B/2期患者中,接受手術前免疫(nivolumab)合併化學治療後的患者其中位殘留腫瘤細胞比例為28%,而僅接受化療的患者卻高達79%。這表示在接受手術前免疫(nivolumab)合併化學治療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腫瘤組織中殘留的活性腫瘤細胞比例低於30%,達到了顯著的病理學上的腫瘤緩解。在無事件生存期(EFS)方面,第三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手術前免疫(nivolumab)合併化學治療,確實較單獨術前化療者,術前免疫合併化學治療會比較好,其風險比(HR)為0.5

術前免疫合併化學治療 讓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復發風險有效減少 閱讀全文 »

2024111302 1

三合一療法:免疫加雙標靶在免疫無感的大腸直腸癌中顯示出有效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抗PD-1 癌症免疫藥物sintilimab(信迪利單抗/達伯舒/Tyvyt)、Chidamide (Tucidinostat/氟吡苯醯胺/西達本胺;台灣中文商品名: 剋必達®,台灣英文商品名: Kepida®)和Bevacizumab(貝伐珠單抗/癌思停/Avastin/MVASI/阿瓦斯汀)的三合一療法在微衛星狀態穩定(MSS)或錯配修復蛋白沒有缺損(d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重度治療(先前已接受過標準療法)中,有機會讓患者可以有更長的疾病控制時間,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有效改善患者的18 週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可以接受。   在 2023 年歐洲腫瘤醫學會( ESMO )大會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抗PD-1 癌症免疫藥物sintilimab搭配雙標靶Chidamide和Bevacizumab的三合一療法的 18 週疾病控制率為66.7%。sintilimab搭配單標靶Chidamide的二合一療法。接受三合一療法的 18 週疾病控制率為42.6%,而接受二合一療法的患者則只有 17.4%。三合一方案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7.3 個月,而接受二合一療法方案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只有1.5 個月(風險比HR=0.43,兩組之間的差異性達到統計學上顯著的不同)。   此外,接受三合一療法方案的腫瘤客觀緩解率有44.0%,而接受二合一療法方案的的客觀緩解率僅13.0%,兩組之間的差異性達到統計學上顯著的不同。三合一療法與二合一療法方案的疾病控制率分別為 72.0% 和 39.1%,兩組之間的差異性也達到統計學上顯著的不同。   眾所周知,微衛星狀態穩定(MSS)或錯配修復蛋白沒有缺損(dMMR) 表型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其實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不太會發生反應,且 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也沒看到在這類病患身上有令人滿意的療效,也就是對免疫治療無感。過去研究已經證實由組蛋白去乙醯化酶 (HDAC) 抑制劑藥物Chidamide,與 PD-1 或​​ 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的組合對淋巴瘤患者是有效的,但這種方法在其他實體癌症中的成功案例很少。但實體癌症的臨床前研究數據證實,合併 HDAC 抑制劑、VEGF(R) 抗體和 PD-1 抗體的治療方案,確實可以具有協同的抗癌活性。   在 2023

三合一療法:免疫加雙標靶在免疫無感的大腸直腸癌中顯示出有效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閱讀全文 »

2024111301 1

搭配溫開水服用 有助於消除瑞倍適後口苦的副作用

這幾年來很流行的瘦瘦針,你知道嗎?藥廠終於克服原本瘦瘦針(善纖達)成分的Semaglutide蛋白質類藥品無法口服吸收的問題,而合成出第一個GLP-1受體制效劑的口服用藥瑞倍適(Rybelsus®)。瑞倍適是一種精心設計的藥物,具有特殊的包衣,主要成分是Semaglutide,屬於GLP-1受體制效劑,機轉作用為促進胰島素分泌,因而降低血糖,也可以延緩胃排空作用,維持飽足感與降低食慾。所以第 2 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使用。瑞倍適不僅可以處理第二型糖尿病控制不佳,也可以減少使用糖尿病用藥期間而導致體重增加等相關問題,這對於不敢打針的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口服降血糖用藥,卻有體重增加的困擾是很大的福音。也因為這樣的藥物優點,藥廠在2019年於美國FDA核准可以使用於減重,成為第一個降血糖藥品不僅用在血糖控制,也可以使用在減重的口服藥物。   在台灣,瑞倍適於2022年核准上市,目前於減重部分並無健保給付,只能請醫師自費開立處方使用。而且瑞倍適服用後,部分使者會在口服後抱怨其味道苦澀、嘴巴會整天有苦味的感覺。面對這一問題,可以考慮建議患者搭配溫開水服用瑞倍適。溫開水會建議度46.0°C~52.0°C之間,經過個案包告的分析,此舉可以讓部分患者因此在口服瑞倍適後沒有感覺到苦味。   過去,也有案例發生口服瑞倍適後,使用者會抱怨伴隨的是嘴巴有苦味,雖然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導致停藥的情況。但有此困擾者,經常會害怕瘦瘦針所帶來扎針疼痛和生活會受到限制,造成這些患者並不想從口服瑞倍適的狀態,因為口苦而 轉為靜脈注射GLP-1 RA瘦瘦針,但是要如何克服這個口苦的副作用呢?   然而在糖尿病藥物中,acarbose、 voglibose、 nateglinide與 metformin,都有案例報告會出現味覺障礙的副作用。根據口服瑞倍適的問卷追蹤研究發現,服用後會出現口腔感覺異常的發生頻率少於1%;因此,口苦是一種罕見的不良反應。至於口服瑞倍適為什麼會產生口苦的詳細機制尚未清晰。但已經有個案研究報告指出有四名糖尿病患者口服瑞倍適後,抱怨有口苦味的副作用。至於為何搭配溫開水服用瑞倍適錠會緩解口苦的感覺呢?  

搭配溫開水服用 有助於消除瑞倍適後口苦的副作用 閱讀全文 »

20241113 1 1

改為雙標靶方案 可否讓Osimertinib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再加分呢?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第三代非小細胞肺癌EGFR小分子標靶藥物Osimertinib (如:Tagrisso/泰格莎) 已經於2024年10月起健保給付有一些修正,其相關的規定如下: 限單獨使用於- (1) 具有 EGFR Exon(外顯子) 19 Del 或 Exon 21 L858R 基因突變之局部侵犯性 或轉移性(即為 IIIB、IIIC 期或第Ⅳ期)肺腺癌病患之第一線治療。 (2) 先前已使用過 EGFR 標靶藥物 gefitinib、erlotinib、afatinib或 dacomitinib 治療失敗,且具有 EGFR T790M 基因突變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之非小細胞肺癌之第二線治療。   目前健保給付Osimertinib都是只能單一藥物使用,不得合併其他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然而過去的部分研究卻發現,無論是EGFR Exon 19 Del 或 Exon 21 L858R 基因突變之局部侵犯性 或轉移性(即為 IIIB、IIIC 期或第Ⅳ期)的肺腺癌病患,其在第一線還是後線的治療上面,Osimertinib與抗腫瘤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Bevacizumab(貝伐珠單抗/癌思停/Avastin/MVASI)合併使用,並未能夠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時間(PFS)。   另一款抗腫瘤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Ramucirumab (Cyramza/欣銳擇/雷莫蘆單抗),則是一款針對VEGFR2的標靶抗體藥物,根據RELAY的研究結果,對於具備有EGFR敏感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肺癌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Erlotinib(Tarceva, 得舒緩)合併Ramucirumab的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時間,將患者的PFS由12.4個月(單用Erlotinib)延長至19.4個月,根據這一個報告,美國FDA許可了Erlotinib(Tarceva, 得舒緩)合併Ramucirumab的治療這一適應症。   還有一項資訊補充,對於攜帶EGFR驅動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第三代藥物Osimertinib單一藥或是合併含鉑雙藥化學治療藥物,也是這類患者的第一線標準治療的選擇。  

改為雙標靶方案 可否讓Osimertinib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再加分呢? 閱讀全文 »

20241113 1

美國FDA 授予CLDN18.2標靶藥物 Osemitamab 為治療胰臟癌的孤兒藥

高禾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儘管過去許多研究指出使用樹突狀細胞(DC,dendritic cell)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CIK。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治療胰臟癌呈現出有希望的結果,但其臨床效果和安全性仍然存在著一些爭議,且缺乏足夠的實證醫學上的證據。一項系統性回顧與分析研究,進對了 21 項臨床試驗果關於(DC-CIK) 免疫細胞治療胰臟癌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了薈萃分析,希望藉此以實證醫學上的角度,更好地去嚴謹地評估DC-CIK免疫細胞在臨床實務上去治療胰臟癌的臨床安全性和療效。   該系統性回顧與分析研究檢索PubMed、Cochrane圖書館、CNKI和WANFANG資料知識服務平臺,篩選出關於DC-CIK 免疫細胞治療胰臟癌的臨床試驗。然後使用 RevMan 5.3 和 Stata 12.0 對研究數據進行薈萃分析。   該系統性回顧與分析的研究結果如下: 共收錄了21項篇臨床試驗研究,共有1549名患者。與傳統胰臟癌的治療相比,DC-CIK 免疫細胞治療改善胰臟癌的療效,並且提高了腫瘤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總體存活率等臨床指標。此外,DC-CIK 免疫細胞治療也降低了疾病失控率以及死亡率、CD8+、CD4+CD25+CD127T淋巴細胞和介白素-4。此外,DC-CIK 免疫細胞治療之副作用發生率也較傳統胰臟癌的治療為低(22%)。  

美國FDA 授予CLDN18.2標靶藥物 Osemitamab 為治療胰臟癌的孤兒藥 閱讀全文 »

2024111201

腸道微生物群如何影響癌症化療的反應?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腸道微生物群可以透過許多關鍵機制,例如: 調節免疫、代謝、酵素的分解等,來調節化療藥物的反應與副作用。讓其宿主(也就是癌友)對化療藥物的反應影響可以分為三類: 促進藥物療效 損害藥物的抗癌作用 減少或增加化療的毒性     易位(Translocation)現象是細菌穿過腸道的屏障進入體循環的過程,會讓腸道微生物群具備有增加化療副作用發生率,或是提高其療效的潛力。在小鼠模型中,化療藥物doxorubicin 和cyclophosphamide均已被證明可以誘導特定的革蘭氏陽性菌易位到次級淋巴器官;一旦發生易位,人體就會產生特定的輔助性第17型的 T 細胞和輔助性記憶T 細胞,有助於化療藥物的上述療效。相反,有證據支持,經過抗生素治療後會減少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進而對化療效果產生抗藥性。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小鼠中,因為細胞激素產生骨髓來源細胞浸潤於腫瘤組織間,進而對鉑類化療反應較差。   腸道微生物群不僅影響化療的治療效果,也被認為對化療的毒性作用有影響。黏膜炎通常表現為腹瀉,是化療的常見不良反應,導致一定的死亡率。由於接受了全身性化療,腸道微生物群會表現出多樣性和生態變異模式的減少,以及腸道絨毛長度的減少]。接受化療的血液惡性腫瘤患者,胃腸道內雙歧桿菌、梭狀芽胞桿菌簇 XIV5、普氏糞桿菌的水會降低,而腸桿菌科和擬桿菌的含量會升高,這些物種的增加會讓化療藥物導致黏膜發炎、體重減輕和菌血症的發生風險提升。然而,補充是當的益生菌可以預防癌症治療所引起的黏膜發炎方以及會讓腹瀉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腸道微生物群如何影響癌症化療的反應? 閱讀全文 »

20241111 1 1

積極建立優質的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療效的提升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癌症免疫治療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已經成為臨床上對抗癌症的一個重要治療方法。   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目前癌症一旦出現復發或者是發生轉移,大多數的治療手段很難達到徹底的根治成績。   而臨床專家們治療癌症的想法,已經從最初的想盡一切辦法摧毀癌細胞,到目前已經轉變成精準分析癌細胞本身的生物學特性與弱點,乃至腫瘤微環境的狀態、治療方法的實施可行性等,希望能夠因此減緩腫瘤細胞的生長,而切現在發現免疫細胞的存在及其完善的生物學功能具備下,方能讓各種抗癌治療方法在體內發揮到最有效的作用,所以要如何保障及優化體內免疫細胞的質量,變成是支撐起各種抗腫瘤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基礎。     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是屬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範疇之一,根據其發展歷程,可以包括自體淋巴因子啟動的殺傷細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LAK),自體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以及經過基因修飾改造的T細胞[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和T細胞受體(T cell receptor, TCR-T)],與以新抗原為靶向的特異性細胞治療等。   其中,CIK細胞,又稱為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嚴格地來說,CIK細胞不是單一種的細胞,而是一群免疫細胞的混合體,CIK是一種特殊免疫細胞群,為T細胞、NK-T細胞和NK細胞的不同細胞族群組合而成,包含最重要的CD3+ / CD56+ NKT細胞。CIK細胞增殖能力強,抗癌活性高,且為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限制性的特點,所以可以用於較廣泛癌腫的治療。而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 DC)是體內最重要的、且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癌症患者常常因為免疫功能不夠,而不能有效地提呈腫瘤抗原,樹突細胞可以有效誘導先天性細胞的增殖和反應、促進細胞毒殺性和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生成,逆轉癌細胞的免疫逃逸機制。   最近的

積極建立優質的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療效的提升 閱讀全文 »

20241107 1

關於膽道癌的治療 癌友應該知道的事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膽道癌(bile duct carcinoma),我們也稱為膽管癌,是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消化系統的惡性肝腫瘤。與過去稱之為台灣國病之肝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相比較,膽道癌的臨床症狀、診斷及流行病學特徵等方面是有所不相同。   人體的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膽管癌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所以醫學上會將膽道癌分成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癌、肝門膽道癌和膽囊癌。部分膽道癌即使腫瘤很小也可能就會造成阻塞性黃疸,而部分則會像肝癌一樣在肝臟內形成一個病灶佔住部分肝臟,直到末期才會有黃疸之症狀。不論是那一型,預後都很不好。   膽道癌早期發現確實較為困難,多數膽道癌患者確診時都已處於晚期,膽道癌能夠完整手術根治性切除的機率不高,再加上膽道癌具有高度異質性的疾病,這些因素造成患者預後也比較差。   全球膽道癌的發生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亞洲就是膽道惡性腫瘤的高好發地區。膽道癌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其中膽囊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樣病變、膽囊慢性炎症及“保膽取石”術後的殘留膽囊。而先天性胰膽管匯合異常、膽囊腺肌症、膽道感染、肥胖與糖尿病等也可能與膽囊癌的發生有關。而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癌、肝門膽道癌的危險因子則包括:膽管結石膽管腺瘤和膽管乳頭狀瘤病、Caroli病、膽管囊腫、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中華肝吸蟲等。  

關於膽道癌的治療 癌友應該知道的事 閱讀全文 »

20241106 1

抗癌新戰略 個人化益⽣菌調節腸道微⽣物來增強癌症治療有效性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癌症免疫治療是藉由活化人體的固有免疫系統來識別和消除癌細胞。但癌細胞會產生抑制蛋白來減少人體固有免疫系統的免疫反應,並且可以藉此逃避人體固有免疫系統的免疫監視。   而目前癌症免疫治療包括免疫藥物療法及免疫細胞療法,在治療多種癌症類型(包括黑色素瘤、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肺癌和膀胱癌)方面都顯示出有希望的成果。   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具有阻斷這些蛋白質的能力,從而促進免疫系統有效識別和消除癌細胞。腫瘤免疫療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其能夠利用免疫系統的巨大潛力來摧毀癌細胞。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等不加區別地傷害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傳統癌症治療不同,免疫療法選擇性地針對癌細胞,並使正常細胞免受傷害。因此,這癌症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癌症患者更有效、毒性更小的治療方式。     免疫細胞療法也是一種癌症免疫治療方法,例如用在癌友完成手術後,於輔助性化療/放療期間、甚至之後,使用抗腫瘤免疫細胞來靶向患者的殘留疾病,將有助於減少癌症的復發與遠端轉移,提高存活率。   癌症的發⽣和惡化往往也伴隨著腸道微⽣物群優質生態的破壞,而且不佳的腸道微⽣物群對癌症發⽣和進展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影響局部和遠端腫瘤的腫瘤微環境。它甚⾄被認為在對抗癌症的標準治療與免疫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有助於癌症的標準治療與免疫治療各種癌症類型的治療結果提升,且具有⻑期的有效性和。   研究也發現腸道益生菌高度多元性的癌症患者,對癌症的標準治療以及免疫療法(包括CIK細胞治療),都會有顯著較好的治療效果與存活率,待其影響的程度與方向會有個體上的⾼度特異性。因為當癌友個體所需的抗癌益生菌種類越多,腸胃道與全身的免疫力會隨之提升,包括抗癌相關的干擾素與細胞激素的製造也會增加,且腫瘤微生物環境中的抗癌免疫細胞的活性也會越強。透過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分析癌友的血液,智能化分析哪些益生菌的組成是能夠有效提升抗癌免疫指標,進而配對出的個人化益生菌,開始定期服用,使其定植於腸胃道系統,更能提升癌症的標準治療以及免疫療法的治療反應。當人體免疫力越好,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的作戰就越強烈,而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效果就越好。   透過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分析癌友的血液,智能化配對出的個人化益生菌,對腸道微⽣物群有普遍的正⾯影響,在激活免疫系統以抑制腫瘤⽣⻑⽅⾯發揮著 ⾄關重要的作⽤,所以個人化益生菌更能夠作為協同癌症的標

抗癌新戰略 個人化益⽣菌調節腸道微⽣物來增強癌症治療有效性 閱讀全文 »

20241105 1

限制攝取部分種類胺基酸 有助提升癌症治療成效 特別是免疫治療

高禾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食物當中營養素豐富,特別是3大營養物質 ── 醣類、蛋白質、脂肪類。其中蛋白質內的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包括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甲硫氨酸(Methionine)、賴氨酸(Lysine)、蘇氨酸(Threonine)、色氨酸(Tryptophan)、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及纈氨酸(Valine),這些都是組成蛋白質重要的小分子物質,參與人體新陳代謝以及組織的修復、免疫力。   甲硫氨酸(又叫蛋胺酸),是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的一種,這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由於人體不能自行合成,必需要從食物中攝取。日常膳食中多多少少含有甲硫氨酸,甲硫胺酸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可以分解脂肪、鉛、汞、錫…等有害物質,同時能預防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 但近年來,營養專家針對甲硫氨酸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發現飲食中大量攝取含甲硫氨酸的食物,會容易引起衰老或相關疾病。   限制含有甲硫氨酸飲食的攝取,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因為如此可以激活一種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活性,從而誘導一種凋亡因子受體2(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 receptor-2)的活性,最終可以導致癌細胞凋亡。   癌細胞的決定性特徵之一,就是會腫瘤會造成代謝機能上的改變 ,因為這點在臨床上診斷癌症上就因此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一種廣泛使用的診斷工具是[18F]脫氧葡萄糖正子斷層掃描(FDG-PET,簡稱18F-正子攝影)掃描,它就是基於癌細胞更喜歡攝取葡萄糖的原理(這種現象稱為瓦伯格效應),來達到偵測癌症病灶及追蹤病情與評估治療療效的利器。   除了葡萄糖代謝的顯著變化之外,癌細胞還表現出氨基酸代謝的明顯變化。臨床研究表明,與18F-正子攝影檢查相比,[11C]- 甲硫氨酸正子斷層掃描的影像檢查在腫瘤檢測中可以提供更強的癌細胞訊號和更高的特異性。而癌細胞對外源性甲硫氨酸的依賴性,則稱為霍夫曼效應(Hoffman effect),霍夫曼博士在癌症領域開展了長達55年的研究,並於1976年發現了癌細胞除了醣成癮以外,更有甲硫氨酸成癮的問題。

限制攝取部分種類胺基酸 有助提升癌症治療成效 特別是免疫治療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