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藥物

2025041606 1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的德國赫克爾全身腫瘤溫熱治療儀器介紹

用熱治療疾病的歷史沿革 許多傳統醫學早已經知道使用熱水浴、熱沙浴或汗蒸汽,對人體進行物理性的加熱,是有益於健康。 在500年前,英國醫生托馬斯·西德納姆爵士就提出一個論點: “發熱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工具”, 在關於發燒到底是一種需要處理的麻煩症狀,還是人體刺激自我修復過程的機制的爭議中,提出了他自己的主張。   在抗發炎藥物和抗生素問世之前,當時的醫生(包括中醫)會故意讓患有無法治癒、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患者出現感染,以誘發強烈的”發燒”反應。   譬如: 在 1866 年,威廉·布施 (Wilhelm Busch) 醫生很早就注意到了發燒反應與癌症肉瘤消退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弗里德里希·費萊森 (Friedrich Fehleisen) 也觀察到了部分罹患嚴重丹毒患者其癌症會有緩解的情況。   類似的肉瘤完全緩解的病例報告,鼓舞了美國外科醫生科利突發奇想地以靜脈注射注射丹毒球菌和奇效芽孢桿菌的混合物(後來開發成叫做科利毒素的抗癌藥物),對難治性且進行性的惡性腫瘤上的治療取得了緩解效果。後來,科利醫生因此被譽為「抗癌免疫療法之父」。   奧地利醫生尤利烏斯·瓦格納-賈雷格 (Julius Wagner-Jauregg) 在1917年研究以瘧原蟲接種來治療麻痹性痴呆,這項研究使他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雖然他也在1887年研究丹毒與結核菌在對於思覺失調的影響,但是效果並不好。     全世界第一台全身熱治療儀器的問世 直到1960 年代發展出了「主動發燒療法」,使用會引發熱的藥物(例如 Pyrifer、Pyrexal、Vaccineurin)以及全身性熱療(定義為有機體的物理升溫)被廣泛做為一種醫學療法,用於治療傳染病和發炎的方法。   1960 年,馬丁·赫克爾 (Martin Heckel) 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台全身熱療 (WBH) 的設備,該設備開始使用近紅外線替代熱水浴,作為「主動發燒療法」。從1965年起,德國的曼弗雷德·馮·阿登納發展了「系統性癌症多步驟治療」(簡稱sCMT)的概念,開發了全球第一台水濾紅外光線A-全身熱治療儀器(wIRA-WBH)的設備。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的德國赫克爾全身腫瘤溫熱治療儀器介紹 閱讀全文 »

2025041603 1

腫瘤溫熱治療 局部或胸壁復發乳癌患者的神隊友

對於局部或胸壁復發的乳癌,這種局部復發通常無法手術切除和/或切除需要複雜的手術程序,且會因此造成嚴重的損傷,所以大多會使用放射線去治療前胸壁之局部區域的復發腫瘤。但由於患者大多於復發前,該區域已經接受了一定劑量的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導致此次復發可以給的放療治療劑量會大大減少,導致治療效果大大受限;再者由於放射線治療可能會對心臟、肺和肋骨有著不可接受的毒性,因此臨床上通常無法給予有效控制腫瘤所需要的再次放射治療。這也往往會為此放棄放射線治療控制腫瘤的目標,並且經常因為無法控制的局部腫瘤生長,而導致患者生活品質嚴重低下,並出現疼痛、收縮、出血、潰瘍和感染等症狀。這些症狀也常常導致社會孤立的行為,甚至病情更為失控而出現遠端轉移。   對於局部或胸壁復發的乳癌經常,搭配熱治療確實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增加放射線治療敏感性的方法,藉此可以有效降低放射線治療所需要的劑量和衍生的毒性,可以說是局部或胸壁復發的乳癌患者的神隊友。在使用 20-39 Gy 的總劑量的再照射放療分次方案搭配腫瘤溫熱治療,可以實現更好的腫瘤控制。系統性回顧和統合研究之數據分析,證明了腫瘤溫熱治療合併放射線或化學治療局部晚期之乳癌的療效,尤其對需要接受再次放射治療的患者獲益更大。   使用微波的淺層性熱治療雖然也可以讓有效的溫度提高到 >39°C,熱療深度也可達約30–40毫米。然而,微波的淺層熱療技術其實是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因為微波的淺層熱治療無法用一個微波的淺層熱療照野所覆蓋,特別是在身體輪廓不均勻的情況下。對於潰瘍性復發病變,微波的淺層熱療的接觸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和疼痛。此外,因此微波的淺層熱療而造成皮膚熱損傷的發生率很高。 放射治療搭配腫瘤溫熱治療 大幅度改善乳癌患者的局部或胸壁復發之腫瘤病灶    

腫瘤溫熱治療 局部或胸壁復發乳癌患者的神隊友 閱讀全文 »

20250416 1

溫暖的太陽 帶你認識高禾醫院的全身性腫瘤溫熱治療(wIRA-Hyperthermia)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當我們看到太陽,相信每個人都直觀地會道出「陽光」確實可以帶給人體許多益處,並讓人精神煥發、有朝氣;不可否認地這種情況也是適用於動物和植物。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太陽對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作用。在幾乎所有古文明,人們都有崇拜太陽的事蹟,太陽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根據歷史考據,早在公元前 1400 年,那時候的人們就開始利用太陽光進行人體的治療和保健。 而「日光療法」,則是人類用於預防疾病和改善健康的最古老的治療方法之一。這其中有著深刻的背景。作為太陽系的一部分,地球在太陽升起後會從早到晚受到太陽的照射,因此,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在太陽的影響下發生的。假設原始生命形式起源於水中,那麼水同時是化學反應的元素,也是溶解物質和環境的運輸工具,而太陽光中的能量可能起到刺激因素的作用。原始海洋疊層石中的化石證實,藍藻在數十億年前就開始借助太陽的輻射進行了光合作用。   太陽光中的自然近紅外線輻射,經過大氣中的水蒸氣過濾後,讓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適應了這種輻射。利用了這自然的現象,全身性的腫瘤溫熱治療wIRA,(全名為Water-filtered Infrared-A,水過濾近紅外線-A),是一種利用特殊儀器產生紅光與近紅外線的全新的腫瘤溫熱療法。透過密封的水過濾皿,能夠有效濾除不必要且可能有害的紅外線中的B與C波段,只保留對人體有益的紅光與近紅外線。這些光波能夠穿透皮膚深層,將溫熱的能量直接送達內部組織,且因為阻隔了有害的紅外線中的B與C波段而能夠積極地避免腫瘤溫熱療法在皮膚表層產生過熱或造成人體脫水的問題,所以不太會對患者造成任何不適。   使用非接觸皮膚式(隔空)的加熱,將wIRA與部分可見光譜相結合,可以清晰地指示加熱的目標場域,而不會影響加熱,光譜中的水波段降低了皮膚熱損傷的風險,同時提供了足夠的能量,可有效加熱組織溫度達到攝氏39–43度,加熱深度可達 26 毫米。並搭配在治療場域內進行即時監測與控制核心溫度的全身性的腫瘤溫熱治療,使用水過濾紅外線 A (wIRA) 的加熱技術,可以對表淺、深部,甚至大型的腫瘤加熱,組織溫度可以達到發熱範圍 (39–41 °C) 或核心溫度達到 39–43 °C,腫瘤溫熱治療可以觸及的組織深度可達至25 毫米。而且這種新技術與後續的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可以相結合,在臨床治療上如此地使用可以發揮1+1&g

溫暖的太陽 帶你認識高禾醫院的全身性腫瘤溫熱治療(wIRA-Hyperthermia) 閱讀全文 »

2025032701 1

Puxitatug Samrotecan疾病控制率8成以上 帶來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上的新突破

細胞治療中心/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一款新穎的B7-H4標靶ADC(抗體化療複合體藥物)——Puxitatug samrotecan(AZD8205),根據 2025 年 SGO 女性癌症年會上發表的 1/2a 期 BLUESTAR 研究 (NCT05276548,屬於1/2a期的臨床試驗,共有 65 名晚期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參加了 BLUESTAR試驗) 的最新結果,Puxitatug samrotecan 在子宮內膜癌中表現出良好的療效,2.0 mg/kg 和 2.4 mg/kg 劑量的客觀反應率分別為 34.6% 和 38.5%, 12 週疾病控制率分別為 80.8%與84.6%,兩種劑量組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均為 7 個月,顯示在疾病管理方面具有潛在益處。   也就是Puxitatug samrotecan:在晚期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該藥展現出良好的療效,並具有可以控制的安全性,為治療這類難治性的晚期/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方面,帶來新的突破。   關於加了 BLUESTAR試驗的患者組織學亞型,分布如下:子宮內膜樣(2.0 mg/kg劑量組有23.3%;2.4 mg/kg劑量組有22.9%)、漿液性( 2.0 mg/kg劑量組有23.3%;2.4 mg/kg劑量組有14.3%)、癌肉瘤(2.0 mg/kg劑量組有16.7%;2.4 mg/kg劑量組有11.4%)和透明細胞(2.0 mg/kg劑量組有 6.7%;2.4 mg/kg劑量組有0%)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各組患者中分別有 30.0% 和 40.0% 之患者的腫瘤被歸類為「其他」組織學亞型。  

Puxitatug Samrotecan疾病控制率8成以上 帶來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上的新突破 閱讀全文 »

2025032003 1

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 會提升整體的存活率嗎?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對於三陰性早期乳癌的患者,第3 期臨床試驗KEYNOTE-522的研究數據,在使用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與含鉑類之化療是可顯著改善病理學上腫瘤的完全緩解和無事件生存期,但是否會提升整體的存活率呢?   第3 期臨床試驗KEYNOTE-522之研究方法是收錄了未經治療的 II 期或 III 期三陰性乳癌患,讓她們接受術前輔助治療的方案,而以 2:1 的比例隨機分配,即每 3 週進行 4 個療程的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劑量為 200 毫克)加上紫杉醇和卡鉑化療之治療方案(也就是免疫加化療之治療模式),或是安慰劑加紫杉醇和卡鉑化療之治療方案(也就是單用化療之治療模式),然後再進行 4 個療程的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加上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化療之治療方案(也就是繼續給予免疫加化療之治療模式),或是繼續單用化療之治療模式(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之後給予確定性手術後,於接受術前免疫加化療之治療模式的患者於手術後接受每 3 週為一個療程的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最多接受 9 個療程。而接受術前單用化療之治療模式的患者於手術後接受安慰劑治療。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是理學上腫瘤的完全緩解率和無事件生存期。而整體存活率是次要研究的終點。   研究的結果如下: 收錄了1174 名患者接受隨機分組,其中784 名被分配到免疫加化療組,390 名被分配到單用化療組。在資料截止日期(2024 年 3 月 22 日),中位追蹤時間為 75.1 個月(範圍為 65.9 至 84.0個月)。 追蹤60 個月時估計之總體存活率–在免疫加化療組為 86.6%(95% 信賴區間 [CI],84.0 至 88.8),而在單用化療組則為 81.7%(95% CI,77.5 至 85.2)。不良事件與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和化療既定的安全性特徵一致。

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 會提升整體的存活率嗎? 閱讀全文 »

2025031004 1

雙免疫藥物-抑癌寧與抑佳妥 為何會是肝癌一線治療的首選?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durvalumab(商品名:Imfinzi/抑癌寧)與tremelimumab (商品名:Imjudo/抑佳妥)於2025年02月01日起健保給付可以用於晚期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第一線用藥的治療。健保給付規定如下:   Ⅰ.限atezolizumab 與bevacizumab 併用,或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durvalumab 與tremelimumab 併用,適用於治療未曾接受全身性療法之轉移性或無法手術切除且不適合局部治療或局部治療失敗之Child-Pugh A class 晚期肝細胞癌成人患者,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i.肝外轉移(遠端轉移或肝外淋巴結侵犯)。 ii.大血管侵犯(腫瘤侵犯主門靜脈或侵犯左/右靜脈第一或第二分支)。 iii.經導管動脈化學藥物栓塞治療(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 embolization,T.A.C.E.)失敗者,需提供患者於12個月內>=3次局部治療之紀錄。   II.須排除有以下任一情形: i.曾接受器官移植。   ii.正在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 iii.有上消化道出血之疑慮且未接受完全治療(須有半年內之內視鏡評估報告)。 III.sorafenib、lenvatinib、atezolizumab 與bevacizumab 併用、durvalumab 與tremelimumab 併用僅得擇一給付,不得互換。 IV.atezolizumab 與bevacizumab 併用或durvalumab 與tremelimumab 併用治療失敗後,不得申請使用regorafenib 或ramucirumab。   雙免疫藥物-抑癌寧與抑佳妥,之所以會是肝癌一線治療的用藥選擇,其實是根據發表於202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一篇重要的論文” Tremelimumab plus Durvaluma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單一次的高起始劑量(這種被稱為 STRIDE的輸注方案)之CTLA-4(抗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相關抗原 4)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抑佳妥,與PD-L1(抗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抑癌寧,過去已經在轉移性或無法手術切除且不適合局部治

雙免疫藥物-抑癌寧與抑佳妥 為何會是肝癌一線治療的首選? 閱讀全文 »

2025022502 1 1

FDA 核准 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用於治療 BCG 無反應的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pmln (商品名ANKTIVA)是ImmunityBio公司研發的一款IL-15突變體與受體融合蛋白結合而成的IL-15受體激動劑藥物。   藥物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於2024年4月獲得了美國FDA核准,可以與卡介苗(BCG)聯合使用,用於治療BCG無反應的非肌肉層浸潤性之膀胱癌(NMIBC)成人患者。   IL-15是一種由多種細胞類型產生的細胞激素,包括活化的樹突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上皮細胞以及骨髓基質細胞等。IL-15對免疫細胞系之自然殺手細胞的發展、生存和增殖是至關重要。此外,IL-15在CD8+ T細胞的擴展和生存中會發出重要的調節作用,包括形成記憶和淋巴細胞的功能。 這些途徑的共同調控,包括: c-Myc、c-Fos、c-Jun、Bcl-2等多種關鍵蛋白的表達,進而影響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存活。   IL-15的信號傳導途徑,包括以下的幾個關鍵步驟: JAK/STAT途徑:IL-15可以透過JAK1/3和STAT3/5之啟動,導致STAT蛋白磷酸化並形成二聚體,進而進入細胞核實現轉錄過程的啟動。

FDA 核准 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用於治療 BCG 無反應的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 閱讀全文 »

2025021002

關於ATORG所制定 2024 年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22項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亞洲胸部腫瘤學研究小組(Asian Thoracic Oncology Research Group ,簡稱ATORG)於 2024 年 4 月 26 日在新加坡召開了一次共識會議,19 名來自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韓國、日本、臺灣、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澳大利亞的腫瘤內科專家醫生、胸外科醫生、放射腫瘤學家和病理學家,組成跨學科整合小組齊聚一堂,從亞洲低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獨特人口特徵和醫療照護系統的特點出發,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制定了針對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基因檢測和臨床診斷 問題:是否應對所有經病理證實的第1B~第3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PD-L1蛋白表達、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 共識1 所有 第1B~第3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應該接受 PD-L1蛋白表達檢測。對於非鱗狀細胞癌患者,還應該檢測是否有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證據等級:IA]   問題:臨床分期為第1B~第3A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於手術前診斷性的切片組織,是否應該進行PD-L1蛋白表達、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 共識2 臨床分期為第1B~第3A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在術前對於診斷性的切片組織,常規進行PD-L1、EGFR突變和 ALK突變檢查。[證據等級:IC] *未就第1B 期達成共識。   問題:術前是否應該強制要求對所有第1B~第3期之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多學科團隊(MDT)討論? 共識3 對於第1B 期屬於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術前不需要強制要求進行 MDT 討論,但MDT討論適用於所有臨床分期屬於第2~3期之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證據等級:VC]   問題:是否應該為所有計劃手術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術前的正子(PET CT)掃描? 共識4 經病理證實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前應該進行 PET CT 掃描。[證據等級:IIIB]   問題:是否應該為所有計劃手術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術前的頭顱影像掃描? 共識5 經病理證實的臨床分期為第2~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前應進行頭顱之顯影劑增強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MRI)的掃描,但

關於ATORG所制定 2024 年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22項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閱讀全文 »

22025021001 1

年紀大或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一線使用免疫治療之考量有哪些?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相較於體能狀態好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能狀態不佳的患者接受化療,通常預後較差,會有更差的腫瘤緩解率和較短的存活期;且此類患者具有較大的治療相關副作用的風險。考慮到這些問題,免疫單藥通常可作為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的有利選擇。IPSOS研究顯示,一線使用免疫單藥atezolizumab相比起化療,更可明顯改善不耐受化療晚期的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研究提示,一線免疫治療可為狀態差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結局。   而70歲以上、但體能狀態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受惠於雙免疫藥物療法。一項研究評估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或是含鉑類化療方案,在70歲以上、體能狀態佳或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共有217例患者被隨機分配,並納入最終分析。結果發現,在70歲以上、但體能狀態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進行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的中位總體生存期優於單用化療組,分別是22.6個月或 11.8個月(HR=0.64)。然而在70歲以上、體能狀態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接受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的中位總體生存期優於單用化療組,分別是2.9個月或6.1個月(HR=1.32)。   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線治療使用pembrolizumab在體能狀態佳或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耐受性良好,表現相似;但相較體能狀態佳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能狀態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結局相對較差,治療緩解率較低,中位總體生存期相對較短。   過去臨床試驗通常將體能狀態不好與超過75歲老年患者歸納為一組,但年齡不應成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障礙。正如研究顯示,相較體能狀態佳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老年患者仍然可以受惠於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這提示免疫治療中體能狀態的評估可能比年齡更為重要;同時這些發現提示了體能狀態評估的潛在主觀性,因醫生評估與患者自報的體能狀態之間往往存在著差異。

年紀大或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一線使用免疫治療之考量有哪些? 閱讀全文 »

2025011906 1

健保給付膽道癌第一線用藥durvalumab 自2025年02月01日生效的規定

限durvalumab 與cisplatin 及(6)膽道癌第一線用藥: durvalumab 與cisplatin 及gemcitabine 併用至多使用8個療 程,接續單用durvalumab 於先前未接受過治療或不可手術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道癌 (biliary tract cancer),並須排除以下任一情形: Ⅰ.壺腹癌。 Ⅱ.曾接受異體器官移植。 Ⅲ.具有或曾有活動性自體免疫或發炎性疾病。,並須排除以下任一情形: .壺腹癌。 曾接受異體器官移植。 具有或曾有活動性自體免疫或發炎性疾病。   使用條件 (1)病人身體狀況良好(ECOG≦1)。 (2)病人之心肺與肝腎功能須符合下列所有條件: I.NYHA(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Functional

健保給付膽道癌第一線用藥durvalumab 自2025年02月01日生效的規定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