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抗癌

2025011908 01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減緩癌症治療副作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當前的癌症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以上療法在努力延展患者生存期的同時,往往伴隨有多種副作用。而腸道微生物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參與了宿主近乎所有的生理生化的過程。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具有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力等作用,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可以專一性地、量身裁製式地去強化自身抗癌能力,且能夠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實現精準醫療的目的。 癌症是目前全世界一個主要的死因,對癌症患者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當前癌症治療主要有四種方式: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但治療過程中往往伴隨多種副作用(例如白血球減少、腹瀉、感染、嘔吐、黏膜炎等),會為患者帶來痛苦,因此,尋找更合適的防治措施,儘量減少免疫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人體的腸道至少含有500種細菌,居住在腸道的這些微生物可以透過參與多種生物化學反應,對於宿主產生一系列有益的效應,主要包括: 為宿主提供能量、合成多種營養素,並產生多種水解酶; 透過自身抗原的呈遞,調節宿主的免疫力; 通過生態競爭作用,減少有害菌的定植和繁殖; 影響宿主細胞的增殖與血管新生; 調節腸道內分泌功能、神經傳導物質及神經信號的傳導; 影響骨質密度; 參與膽鹽、藥物以及毒素的代謝。腸道菌群與神經系統的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炎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過敏與情緒睡眠有密切關係。 如同其他生態系統一樣,腸道微生態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超出限度時,會引發腸道菌群的微生態失調,這可能會造成腸道內環境、乃至整個機體內之穩定狀態出現紊亂,繼而誘導出疾病(包括癌症)的發生發展。而腸道菌群的失調會誘發致癌微生物的感染(例如幽門螺桿菌)、影響細胞基因組的穩定性、干擾細胞死亡和增殖信號的傳導,以促進正常細胞向永生細胞轉化,誘發癌變。     益生菌對癌症治療副作用的改善效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 “益生菌是一種或一系列組成明確的且有益於宿主的活性微生物,當攝入一定量後,能夠為宿主帶來有益作用”。但每個人需要攝取甚麼益生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個人化腸道益生菌,除了可以透過調節宿主自己局部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還可以因此調節腸道菌群的平衡,以達到促進營養物質吸收、抑制致病菌的定植、改善腸道的微生態和穩定腸道環境的平衡。 所以個人化腸道益生菌能夠改善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減緩癌症治療副作用 閱讀全文 »

20241210 1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 68%患者接受化療。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基於藥物之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但治療效果很有限。主要處置藥物包括神經性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驚厥藥、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影響離子通道的物質(pregabalin和carbamazepine)和營養補充品。偏向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包括抗氧化劑(例如,α-硫辛酸、穀胱甘肽和維生素E)和神經保護劑(銀杏葉、麩醯胺酸)、補充鈣/鎂。但還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治療劑量或停止化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化療療效是否會打折,接踵而至的癌症失控。 光生物調節療法 (PBM), 或稱為低強度雷射療法,是由 Endre Mester 於 1967 年發現。 PBM主要是應用雷射二極體或發光二極體產生的可見光和/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組織修復並減少發炎和神經性疼痛。光生物調節療法(PBM)是癌症患者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與支持治療的新興治療工具。,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成效。 PBM 在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處置是有有幫助的,且回溯性研究分析發現,PBM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閱讀全文 »

2024112502 1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青春雙歧桿菌是一種來自副擬桿菌屬的革蘭氏陰性,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1、治療腹瀉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慢性腹瀉。許多醫生已將雙歧桿菌製劑作為治療慢性腹瀉的首選藥物。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實際上是抗生素的使用,使一些如腸桿菌成為優勢種群,它們大量增殖或分泌相關毒素與腸粘膜上皮細胞受體結合後使CAMP酶活性升高,而造成腹瀉症狀,大量水分電解質流失。雙歧桿菌可以治療因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導致的偽膜性腸炎   2、治療便秘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乾燥難解(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而言,根據病因其大致上可分為器質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兩大類。雙歧桿菌主要用於功能性便秘。引起功能性便秘一般來說與腸道菌失調密切相關,多半互為因果。尤其是腸道腐敗菌增加,其產生相應有毒代謝產物如胺、酚、吲哚類等物質。通過調整腸道菌群,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平衡,使腐敗菌數量大大減少,而其有毒代謝產物吸收會減少,從而使得便秘症狀得以緩解。尤其補充雙歧桿菌等 ,其產生乙酸會讓腸道呈酸性,其結果能減少有害菌引起的異常發酵,並且刺激腸子蠕動,從而減少水分的過度吸收,而緩解便秘症狀,還可以恢復機體免疫功能,有利於調整內分泌功能。   3、抗衰老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閱讀全文 »

2024103001

中藥⽩花蛇⾆草有效強化癌症細胞療法中CIK抗腫瘤效應

高禾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癌症免疫治療是藉由活化人體的固有免疫系統來識別和消除癌細胞。   但癌細胞會產生抑制蛋白來減輕免疫反應並逃避免疫監視。免疫療法藥物具有阻斷這些蛋白質的能力,從而促進免疫系統有效識別和消除癌細胞。腫瘤免疫療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其能夠利用免疫系統的巨大潛力來摧毀癌細胞。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等不加區別地傷害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傳統癌症治療不同,免疫療法選擇性地針對癌細胞,並使正常細胞免受傷害。因此,這癌症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癌症患者更有效、毒性更小的治療方式。     癌症免疫治療包括免疫藥物療法及免疫細胞療法,在治療多種癌症類型(包括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方面都顯示出有希望的成果。   過繼性細胞療法(ACT,Adoptive cell therapy)是一種癌症治療方法,可以可以用在癌友完成手術後,於輔助性化療/放療期間、甚至之後,使用抗腫瘤免疫細胞來靶向患者的殘留疾病。   與癌症免疫療法中的其他方法相比,ACT 有幾個優點,包括細胞療法在選擇過繼轉移之前在體外特異性擴增效應細胞的能力,用以增強細胞療法識別和殺死癌細胞的能力。 ACT 在癌症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但臨床上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鑑定和生產具有高腫瘤識別親和力的抗腫瘤效應細胞。細胞療法中的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含有自然殺手細胞、自然殺手T 細胞),他們都是在癌症免疫監視中扮演關鍵的先天或先天樣效應細胞,可以在人體的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之間發揮作用,對抗癌的免疫效應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藥⽩花蛇⾆草有效強化癌症細胞療法中CIK抗腫瘤效應 閱讀全文 »

20241022 1

精準使用中醫藥 有助促進免疫細胞治療癌症效果

高禾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腫瘤免疫治療可以活化免疫系統來識別和消除癌細胞。因此,癌細胞會產生抑制蛋白來減輕免疫反應並逃避免疫監視。免疫療法藥物具有阻斷這些蛋白質的能力,從而促進免疫系統有效識別和消除癌細胞。腫瘤免疫療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其能夠利用免疫系統的巨大潛力來摧毀癌細胞。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等不加區別地傷害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傳統癌症治療不同,免疫療法選擇性地針對癌細胞,並使正常細胞免受傷害。因此,這種方法有望成為癌症患者更有效、毒性更小的治療方式。此外,免疫藥物療法及免疫細胞療法在治療多種癌症類型(包括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方面顯示出有希望的結果。   癌症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它會利用多種逃避機制來逃避身體固有的抗癌免疫機制,並顯著改變身體整個免疫系統的功能和組成。而臨床使用的抗癌免疫療法,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抗癌免疫療法在消除癌細胞的同時,會最大限度地減少抗癌免疫療法對健康組織的損害。而且目前抗癌免疫療法的功效和特異性也不斷的提升。   免疫細胞療法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治療方式,顯著改變了癌症治模式療。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免疫療法,利用活免疫細胞作為治療癌症的治療藥劑。與傳統藥物不同,細胞療法也被認為是“活體藥物(living drug)”。免疫細胞療法。包括: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細胞療法、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CIK)細胞療法、樹突狀細胞(DC)疫苗和DC/CIK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T細胞受體(TCR)-T、嵌合抗原受體-自然殺手細胞(CAR-NK)或CAR-巨噬細胞(CAR- M)。都是利用人體天然的免疫防禦機制來靶向和消除癌細胞。     儘管免疫細胞療法對癌症的控制上具有相當大的潛在幫助,但它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需要密切注意和解決。一個主要的限制是觀察到在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中有異質性的反應。雖然有些癌症患者對免疫細胞療法表現出了顯著且良好的反應,但其他人卻沒有體驗到免疫細胞療法任何明顯的好處。這種異質性可能源自於患者免疫系統的差異,以及其特定癌症的獨特特徵。   儘管與傳統癌症治療相比,免疫藥物療法通常表現出較低的毒性,但它仍然會引起免疫相關的副作用,例如發炎、疲勞和皮膚表現。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免疫相關副作用可能會嚴重顯現並且迫切需要處理。

精準使用中醫藥 有助促進免疫細胞治療癌症效果 閱讀全文 »

2023121201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8集首播公告:專治跌打損傷中藥“七葉一枝花”與循環腫瘤細胞(CTC)的關係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088集 專治跌打損傷中藥“七葉一枝花”與循環腫瘤細胞(CTC)的關係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guxRNmZ-XDQ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8集首播公告:專治跌打損傷中藥“七葉一枝花”與循環腫瘤細胞(CTC)的關係 閱讀全文 »

20240128 1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24集首播公告:來自中東熱區以色列的研究證實 針灸整合其他癌症輔助療法有助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24集首播公告: “癌歸於好“醫學教育頻道 新單元 題目: 來自中東熱區以色列的研究證實 針灸整合其他癌症輔助療法有助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0DxfQqdpvj4   2024年01月28日晚上20:00  開始 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由化療藥物沉積周邊神經後,直接損傷周邊神經系統所導致的一種神經毒性副作用。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來預防或治療,而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卻帶給患者許多生活上與工作上、醫療上的不利影響。    一位罹患乳癌的中年婦女,摘除腫瘤後,預計進行為期半年的化學治療,但到了第四個月,產生嚴重的副作用,雙手、雙腳一起出現痲痺感、針刺感,好像不時手腳總有戴手套與穿襪子的感覺,大大影響其生活與職場工作,個人使用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中西合併療法,症狀即改善了七、八成,患者若不積極處理與治療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會延宕既有的化療療程,勉強忍耐又恐結束後變成殘廢。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24集首播公告:來自中東熱區以色列的研究證實 針灸整合其他癌症輔助療法有助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閱讀全文 »

20240224 1 1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5集首播公告: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5集 陳駿逸醫師YouTube首播公告: 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XFP1y3nBPUA 2024年02月24日晚上20:00  開始 中藥金復康(Jinfukang)口服液,其組成為黃芪、北沙參、麥冬、女貞子(酒制)、山茱萸、絞股藍、葫蘆巴(鹽炒)、石上柏、石見穿、重樓、天冬,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於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且氣陰兩虛證不適合手術、放療、化療的患者,或者可以與化療並用,有助於提高化療效果,改善免疫功能,減輕化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等副作用。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5集首播公告: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閱讀全文 »

002 2

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文: 陳駿逸醫師 中藥金復康(Jinfukang)口服液,其組成為黃芪、北沙參、麥冬、女貞子(酒制)、山茱萸、絞股藍、葫蘆巴(鹽炒)、石上柏、石見穿、重樓、天冬,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於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且氣陰兩虛證不適合手術、放療、化療的患者,或者可以與化療並用,有助於提高化療效果,改善免疫功能,減輕化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等副作用。   發表於2023年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的一項研究,揭露中藥金復康(Jinfukang)口服液可以藉由透過調節EGFR訊號傳遞路徑,可以抑制循環肺癌的腫瘤細胞聚集和侵襲,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 儘管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普及應用可以提高了早期肺癌患者的檢出率,且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已經有積極預防和治療肺癌的轉移的西藥。但目前仍缺乏預防和治療肺癌的轉移、延長患者生存期的有效中藥的藥物。   循環腫瘤細胞(CTC)可以作為癌症轉移的種子,在肺癌的轉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許多研究顯示CTC水平的高低與肺癌的遠端轉移和不良的預後有關。 此外,早期肺癌患者術後輔助治療期間CTC數量的增加,可能顯示病情已經有所進展。 因此,抑制CTC的簇集可能是對抗肺癌轉移的治療策略。   中藥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使用歷史。 臨床上用於治療各種疾病。 金復康是1996年中國國家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可用於治療肺癌的中藥方劑(Z19991043)。多項臨床上的證據顯示金復康可以預防肺癌患者的癌症轉移、延長其存活期。 此外,中藥金復康(Jinfukang)口服液還能阻斷肺癌細胞的細胞週期、促進癌細胞凋亡和表觀遺傳調控。 中藥金復康(Jinfukang)口服液發現可以誘導 CTC 失巢凋亡,進而抑制其轉移 。 然而,此次研究發現金復康能夠調節循環血液中CTC的簇集,藉由透過調節EGFR訊號傳遞路徑,可以抑制循環肺癌的腫瘤細胞簇集和侵襲,。   腫瘤轉移是造成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預防轉移發生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關鍵。循環腫瘤細胞作為腫瘤轉移的種子,它來自于原發腫瘤病灶,並隨著血液系統在人體內循環,然後播散到遠處的轉移臟器,例如肝、腦、骨、腎上腺等,待到形成有利於腫瘤細胞生長的免疫抑制微環境,腫瘤細胞會從靜止期進入增殖期,最終形成可以被臨床檢測出的轉移病灶。大量的研究已經發現,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目與肺癌患者的轉移發生時間、治療預後和患者的存

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閱讀全文 »

202309260301

浮針療法治療癌因性疼痛的探究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傳統針灸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有歷史以來,針灸的針具從來沒有改變過,都是使用尺寸0.3毫米的「毫針」,直到1996年才有了新的發展。 1996年,中國的中醫學博士符仲華汲取傳統針灸醫學的基礎和精華後,改良了針灸針具,並發明浮針療法。由於浮針療法適用於治療肌肉與軟組織的長期疼痛及關節部位的術後復健,且效果顯著,在全球中醫界和疼痛醫療界引起關注。 浮針和傳統針灸到底有何不同? 傳統的針灸針為毫針,針長依使用的穴位部位不同,分別有1~9公分不等的長度。針灸針在下針時,是以90度垂直插入肌膚表面、刺入穴位,再透過「提插」和「捻轉」手法刺激穴位,達到刺激經絡和激發經氣的目的。 浮針療法則需要使用一次性的針具,這包含了針套、軟針管、及針芯。當中醫師找到影響局部疼痛處的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層後,會以小於30度的橫面下針、平行刺入肌膚,再透過特殊的「掃散」行針手法,牽動和刺激周遭的肌筋膜。

浮針療法治療癌因性疼痛的探究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