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新聞

2025092108 1

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之免疫細胞治療是將週邊血液之單核細胞與干擾素-γ (INF-γ) 抗 CD3 單株抗體 (抗 CD3) 和介白素-2 (IL-2) 按照特定的時間方案培養而產生的。細胞激素 INF-γ 和 IL-2 對免疫細胞的細胞抗癌活性至關重要,而抗 CD3單株抗體則會向 T 細胞提供促進有絲分裂的訊號,進而促進其增殖。   這些 CIK 細胞中的大多數 (高達87%) 為 CD3 陽性,CD4的T 細胞占比為37.4% 或 CD8的T 細胞占比為64.2%。   CIK 免疫細胞的製備:在第 0 天添加的 IFN-γ 可以活化單核細胞,並透過介白素-12 (IL-12) 和 CD58 (LFA-3) 向 T 細胞提供關鍵的訊號,從而擴增 CD56陽性的免疫細胞。待培養 14 天后,37.7% 的細胞為 CD3+CD8+CD56+。這些細胞稱為自然殺手T細胞(NK-T細胞),是CIK細胞群中細胞毒殺作用最強的細胞類型。   有趣的是,這些CD3+CD56+雙陽性CD8+T細胞並非來自起始培養物中稀有的CD3+CD56+細胞,而是來自增殖中的CD3+CD8+CD56-的T細胞。它們的細胞毒殺性並不會受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所限制,能夠裂解多種實體癌症和血液腫瘤。對癌細胞的裂解並非透過FasL所介導,而是透過穿孔素的釋放來達成。   CIK細胞的細胞毒殺性主要依賴於NKG2D的辨識和訊號傳導。多項研究顯示NKG2D的配體(例如MICA、MICB、ULBP 1-4)在實體癌症和血液腫瘤中均有表現。在這裡,一個重要因素是在培養過程中添加高劑量的IL-2,因為它對NKG2D銜接蛋白之DAP10的表達是至關重要的;但若只是用低濃度IL-2去活化T細胞NKG2D的表達上調,但卻沒有刺激DAP10的表達,如此會無法進行癌細胞的溶解。   總而言之,CIK細胞是非常有效的細胞毒殺作用的免疫細胞,在癌症領域具有巨大的治療潛力。這些細胞的優點在於即使在低細胞的數量下也具有高細胞毒性、高增殖率、非MHC限制性的細胞毒殺性以及對於多重抗藥性之癌細胞珠仍然具有抗癌的活性。CIK細胞免疫療法雖然難以徹底地清除癌症,但其抗腫瘤作用溫和且持久,且療效顯著。

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閱讀全文 »

2025092106 1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可以作為腎細胞癌患者手術後的輔助免疫治療嗎?從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的療效來看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已經被許多臨床研究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的方法。有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透過聯合IL-2和IL-15細胞激素去誘導和擴增CIK細胞,具研究指出該CIK免疫細胞治療對肺癌具有增強的抗腫瘤作用。   腎細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通常對於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的療效不佳,反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或標靶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項研究中,進一步評估了這種增強型的CIK細胞對腎癌的抗腫瘤作用。透過IL-2合併IL-15細胞激素所誘導培養增強型的CIK細胞,以流式細胞儀進行確定。利用HEK-293和ACHN細胞株進行體外驗證了CIK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並採用ACHN腫瘤異種移植的模型進行體內研究。此外,該項研究也研究了IFN-γ、顆粒酶B、TNF-α、穿孔素等細胞激素的分泌情形以及局部微結構的變化。隨後,本項研究研究收錄了20位腎細胞癌患者,其中有11位患者被隨機分為自體細胞的CIK治療組進行臨床研究。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增強型的CIK細胞在體外(HEK-293、ACHN細胞株)及體內試驗中,均顯示其對腎細胞癌有較好的抗種瘤效果。在該項研究中,腎癌患者接受了增強型CIK免疫細胞治療後其總體存活時間會有所延長。該項臨床前和臨床研究首次證實了CIK免疫細胞治療確實可以作為腎細胞癌手術治療後的有效輔助療法。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免疫細胞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預後。採用logRank檢定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 (a)以Kaplan-Meier分析計算出了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簡稱PFS)和 (b) 總體存活時間(簡稱OS)。 (c)腎細胞癌患者接受CIK細胞治療後,肺轉移灶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之代表案例。病例1:手術後追蹤初期即出現肺轉移的腎細胞癌患者,接受CIK細胞治療後,在60個月的追蹤期間,肺轉移病灶進展緩慢,未見更多轉移病灶。 病例2:追蹤初期即出現肺轉移的腎細胞癌患者,追蹤18個月後肺轉移未見明顯的進展。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可以作為腎細胞癌患者手術後的輔助免疫治療嗎?從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的療效來看 閱讀全文 »

2025092104 1

CIK細胞治療癌症相關的臨床研究,聚焦於轉移性腎細胞癌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腎細胞癌是成人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泌尿系統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佔所有癌症的 2% 以上。 2018 年,全球腎細胞癌新診斷病例估計有403,262 例,導致每年超過 175,000 人死亡。腎細胞癌通常要手術切除,包括腎臟部分切除術和根治性腎切除術,這是局限性腎細胞癌的黃金標準治療方法。然而,高達3成的腎細胞癌病例在新確診之時已經發生了遠端的轉移。此外,腎細胞癌的手術後 3 年內局部復發率接近3成。   由於腎細胞癌具有獨特的生物特性,所以對放射治療、化療等傳統非手術治療反應不佳。腎細胞癌化療的總體有效率不足5%-6%,放療的療效也不好。在過去腎細胞癌以IL-2和IFN-α為基礎的免疫治療是主要的輔助治療,儘管在過去20年中IL-2和IFN-α被推薦為第一線治療,但它們幾乎無法提高存活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pembrolizumab,可用於中度至高度復發風險的透明細胞腎細胞癌於手術後,作為輔助治療用以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 該藥物是免疫療法的一種,通過增強人體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並已被證實能顯著延長無疾病生存期。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或標靶治療則被用於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的治療。   本次就發表於Clin Dev Immunol. 2012 Nov 6;2012:473245.的關於CIK細胞治療癌症相關的臨床研究,聚焦於轉移性腎細胞癌的部分。   Schmidt-Wolf及其同事於1999年進行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將自體的CIK細胞用於癌症治療的臨床研究。在該研究中,自體CIK細胞轉染了IL-2基因,並重新輸注到受試者體內,包括1例腎癌患者、7例大腸直腸癌患者和2例淋巴瘤患者。受試者入組時,最後一次常規治療已經超過了28天。研究的治療方案包括一個療程進行5次的CIK細胞輸注,三週後,進行第二個療程,每療程進行5次的CIK細胞輸注。(參考文獻:Phase I clinical study applying autologous immunological effector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he interleukin-2 gen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and lymphoma. Britis

CIK細胞治療癌症相關的臨床研究,聚焦於轉移性腎細胞癌 閱讀全文 »

2025091814 1

維他命D有助乳癌治療的成功率提高近8成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5年醫學期刊Nutrition and Cancer.上發表的研究維生素D可以使乳癌治療的成功率提高79%。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博圖卡圖醫學院(FMB-UNESP)進行了一項研究,該是驗收錄了80名45歲以上的女性乳癌,結果表明,低劑量維他命D(維生素D)營養補充劑有助乳癌治療反應率增加了一倍。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博圖卡圖醫學院(FMB-UNESP)的研究發現,低劑量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提高乳癌化療的療效。這項研究結果指出,維生素D可能可以作為其他有望提高化療反應的藥物的替代品。   這項由聖保羅州立大學博圖卡圖醫學院(FAPESP)資助的研究納入了80名45歲以上的女性,她們正準備在聖保羅州立大學博圖卡圖醫學院綜合教學醫院(Hospital das Clínicas)的腫瘤科門診開始治療。這些女性分為兩組:一組各40人,每日服用2000國際單位(IU)維生素D,另一組40人服用安慰劑。  

維他命D有助乳癌治療的成功率提高近8成 閱讀全文 »

2025091812 1

健保給付非小細胞肺癌雙特異性單株抗體藥物Amivantamab(商品名肺倍恩/Rybrevant)自2025年10月01日生效的規定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Amivantamab(商品名肺倍恩/Rybrevant)是一種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雙特異性單株抗體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帶有EGFR外顯子20插入突變的患者。 它通過同時結合EGFR和MET受體來阻斷腫瘤生長,並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 此藥物經靜脈輸注給藥。   與carboplatin 及pemetrexed 併用,適用於罹患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exon 20 插入突變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成人病人,作為第一線治療。 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初次申請時需檢具確實患有非小細胞肺癌之病理或細胞檢查報告,及檢具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exon 20插入突變分析檢測結果報告,且需符合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規定之通則十二。 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3個月為限,每3個月需再次申請,再次申請時需檢附療效評估資料,若病情惡化即不得再次申請。       #雙特異性單株抗體藥物

健保給付非小細胞肺癌雙特異性單株抗體藥物Amivantamab(商品名肺倍恩/Rybrevant)自2025年10月01日生效的規定 閱讀全文 »

2025091810 1

健保給付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ADC藥物Sacituzumab govitecan (Trodelvy/拓達維)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用於治療患有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 HR 陽性、HER2 陰性之乳癌成人病人。 (1)須符合下列各項條件: Ⅰ.須排除活動性腦轉移。 Ⅱ.曾經接受過 CDK4/6 抑制劑≦12個月,並有內臟轉移。 Ⅲ.曾經接受至少兩線(每線至少兩個完整療程或於第二個療程中產生疾病惡化)的轉移性乳癌化學治療。  

健保給付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ADC藥物Sacituzumab govitecan (Trodelvy/拓達維) 閱讀全文 »

2025091808 1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10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飲食習慣如何造成腸道菌群的變化及其對癌症的影響 飲食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腸道菌群之外部因素,長期的飲食結構會對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它們對宿主的健康是有益、還是有害。   膳食纖維 絕對是調節腸道菌群的主角 補充果聚醣和低聚半乳糖等膳食纖維,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增加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豐度,進而代謝產生大量的丁酸,抑制大腸直腸癌。具體而言,累積的丁酸作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的抑制劑,刺激組蛋白的乙醯化,並影響癌細胞的凋亡和增殖,發揮抗癌效果。   膳食纖維也有助於增加接受抗PD-1免疫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的疾病控制時間,部分受試者在食用高膳食纖維後,腸道菌群中微生物的α-多樣性、以及瘤胃球菌科和糞桿菌屬菌種的豐度都有所增加,臨床前試驗結果證實膳食纖維在無菌小鼠中並無明顯增益的效應,提示其透過調節腸道菌群在癌症免疫治療中取得了效果。   每100克菠菜中含2.2克膳食纖維,食用菠菜可以增加腸道菌群代謝物丁酸的生成,丁酸在癌症治療中起著有益的作用。菊糖(Inulin)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幾乎不會被胃酸水解消化,只被大腸中的有益微生物所利用,進而改善腸道的環境。Inulin能夠增加腸道菌叢中的阿克曼菌、乳酸菌、羅斯氏菌等有益菌群,進而活化全身記憶T細胞,增強PD-1免疫治療對MC-38結腸癌及B16F10黑色素瘤C57BL/6小鼠的免疫治療反應。polylactic acid-polyethyleneimine(PLA-PEI)和hyaluronic acid-inulin(HA-IN)負載於化療藥物奈米顆粒紫杉醇的治療腸癌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其能夠精準引導並延長藥物在腫瘤細胞內的作用時間,增強治療效果。   果膠也富含膳食纖維,能夠調節小鼠的腸道菌群。研究表明,口服果膠可以透過影響阿克曼菌的腸道微生物群,來增強小鼠(腫塊淋巴瘤、乳腺癌、結腸癌和黑色素瘤模型)的抗腫瘤治療的反應。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10集 閱讀全文 »

2025091806 1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9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益生菌(Probiotics)的移植 雖然糞便菌群移植(FMT)是目前重塑腸道菌群最直接的方法,但複雜的菌群刺激會增加患者腸道的損傷和全身性感染的風險。與FMT相比,益生菌的移植為臨床治療上腸道菌群的調控提供了更為實用的方法。   益生菌是指一類的活微生物,它們透過在人體中的定植,可以改變宿主特定部位的菌群組成,而對宿主會有幫助,並且在適當劑量下給藥時,能夠對宿主的健康產生安全且有益的作用。最早的益生菌補充劑是來自於容易培養的單株菌株,例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它們在治療多種胃腸道疾病方面上已顯示出顯著的效果。   益生菌被認為是抗癌治療領域的輔助性藥物 益生菌在癌症輔助治療領域已展現出強大的作用。預防性和治療性地口服鼠李糖乳桿菌Probio-M9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療法中展現出顯著的療效,可以控制腫瘤的生長,在腸道中產生有益代謝物,包括:丁酸、butyric acid、 alpha-ketoglutaric acid、 n-acetyl-L-glutamate和pyridoxine。它還能夠促進細胞毒殺性T淋巴細胞的腫瘤浸潤和活化,抑制腫瘤中的調節性T細胞(Treg),並增強免疫治療的反應。   透過在黑色素瘤中定植,雷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i可以釋放芳香族受體(AhR)激動劑-indole-3-aldehyde (I3A),從而激活產生干擾素γ的CD8+T細胞,增強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治療反應。   共生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外膜蛋白Amuc,會透過TLR2訊號傳遞路徑而活化其抗腫瘤反應,增強以IL-2為方案的免疫療法對黑色素瘤和腸癌的療效。   靜脈注射工程化溶瘤菌可以提高腫瘤組織中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水平,進而增加腫瘤的免疫原性,募集嗜中性白血球和巨噬細胞,增強與活化免疫反應。一項評估口服傷寒沙門氏菌疫苗株(CVD 915)對乳癌肝轉移小鼠之抑制效果的研究發現,口服疫苗株會增加了CD4 + 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群,減少了肝轉移的數量和體積。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9集 閱讀全文 »

2025091804 1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8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糞便菌群移植(FMT)在抗癌治療的應用 糞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種將健康捐贈者的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到患者腸道的治療技術,透過將「以菌制菌」的方式,用健康的腸道菌群取代病原菌,重建受損的腸道生態系統,恢復腸道菌群的平衡,從而改善症狀。主要用於治療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 此療法透過多種途徑進行,包括大腸鏡、鼻胃管、口服膠囊等,並已在台灣納入特管法管制,作為治療CDI的標準方法之一。   FMT 可透過口服糞便膠囊或藉由大腸鏡侵入性的給藥,其優勢在於能夠將捐贈者之完整的腸道菌群移植到受贈者的腸道,且引入的菌群與受贈者的菌群競爭較少,在受贈者的腸道環境中存活會更穩定。事實上,FMT 是目前恢復接受者腸道菌群最佳健康狀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在抗癌治療中的獨特作用也日益被發現(見下表 )。 糞便菌群移植(FMT)增強抗癌療法的療效 FMT 已被證明能夠增強多種癌症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的療效,其中以黑色素瘤、直腸癌和肺癌的反應最為顯著。針對癌症病患提供先前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有反應捐贈者之檢體進行 FMT 治療。可以提高黑色素瘤小鼠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療效的敏感性;而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的無療效反應的患者進行 FMT 治療,則不會提高其對黑色素瘤小鼠對 PD-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的敏感性。在接受 FMT 治療的黑色素瘤小鼠中,發現大量 CD8+ T 細胞和 CD45+ CD11b+ Ly6G+ 細胞的富集,同時抑制性 CD11b+ CD11c+ 髓系細胞減少,從而增強了抗腫瘤的免疫反應。   對於黑色素瘤患者,FMT 還可以改變腸道菌群,影響局部免疫系統和發炎反應,並且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以克服 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的抗藥性。後續研究發現,對 PD-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的療效反應良好的黑色素瘤患者,其糞便中惠富含長雙歧桿菌、產氣柯林斯菌和屎腸球菌。   FMT 聯合果膠在健康人群/初診斷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顯著提高了腸癌小鼠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增加了丁酸的產生,促進T 細胞的免疫浸潤,增強了腸癌小鼠對抗 PD-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的反應。 F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8集 閱讀全文 »

2025091802 1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7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腸道菌群與癌症放射線治療的關係 放射治療長期以來一直是腫瘤的重要治療方法,透過能量轉移導致了腫瘤細胞和正常上皮細胞的DNA損傷,而這涉及活性氧和氮的產生。其中,胃腸道上皮細胞具有高增殖特性且對放射線高度敏感,因此成為放射治療中損傷的主要對象,顯著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腸道菌群影響癌症放射線治療的毒性和副作用 大多數放射線治療的毒性,尤其是胃腸道黏膜炎,是由局部促發炎激素的釋放引起的,而腸道的鼠李糖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會調節TLR-2/MyD88信號轉導機制,將間質幹細胞遷移至腸道的底部,保護腸道免受放射線治療所誘導的細胞損傷。此外,毛螺菌科和腸球菌科的富集,已被觀察到可以顯著減輕放射線治療所誘導的胃腸道損傷和造血功能紊亂,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的下游代謝產物丙酸和色氨酸,對於放射線治療所防護的重要貢獻所致。嗜酸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和某些鏈球菌也被證明可以緩解放射治療的胃腸道副作用,例如:腹瀉、腹痛和噁心,尤其是在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中。   在放射線治療引起腸炎的患者中觀察到腸道上皮發炎和屏障功能障礙,TNF-α和IL-1β表達會增強,並伴隨菌群的失調(α-多樣性顯著降低,β多樣性顯著升高)。這顯示腸道菌群失調也會促進放射性腸炎的發生與發展。擬桿菌、雙歧桿菌、梭菌、鏈球菌等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也與放射性腸病友密切相關。   此外,第4型梭菌、羅氏桿菌Rothella和無尾熊桿菌Koala bacillus的水平較高也會導致放射性腸病的發生,這與維持腸道穩定態的腸黏膜之細胞激素顯著減少有關。   放療線治療後疲勞是放射治療的另一個併發症,這類患者的腸道菌叢表現出鏈球菌、阿德克雷特菌Adecretsia和放線菌Actinomycetes的豐度增加,以及微生物蔗糖脂降解途徑的上調,這表明腸道菌群的失調可能是放療相關疲勞的致病因素之一。此外,接受全腦放射治療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也可能與腸道菌叢失衡高度相關。研究發現,野生型小鼠接受全腦照射後,擬桿菌屬(Philum-Bacterroyd)、擬桿菌屬(Klaas-Bactrodia)和擬桿菌屬(Ode-Bactroydales)的含量降低,而擬桿菌屬(Janus-Alobakulum)的含量則會升高。改善腸道菌群的策略可能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是有益的。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7集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