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H或dMMR轉移性大腸癌 不是說免疫治療超有效 為何後來卻是沒效果呢?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著名臨床試驗KEYNOTE-177和CheckMate 8HW的研究結果,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無論是抗單一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還是PD-與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治療方案,均已成為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狀態(簡稱MSI-H)或錯配修復蛋白缺陷(簡稱dMMR)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第一線標準治療。與化療相比,免疫治療在總體療效上呈現顯著優越的成績,但臨床中總是有10%~30%的患者免疫治療會沒效果,在治療早期即出現疾病進展,即所謂原發抗藥性。如何找出並應對這一群體,正成為研究實務的困難點。 原發與繼發性抗藥的區分: 在免疫治療的語境中,原發性抗藥指患者在治療早期(通常為前幾個月)的腫瘤未能獲得客觀緩解或疾病穩定;而繼發性抗藥則表現為經過一段時間疾病控制後(通常為超過6個月),腫瘤再次出現廣泛性的惡化。目前,這兩類性抗藥發生的潛在機制尚未完全清楚。 但區分原發與繼發性抗藥前的首要任務,就是排除判斷錯誤與腫瘤假性進展 當患者早期就出現疾病病情惡化時,首要任務是排除MSI-H/dMMR判斷的錯誤以及腫瘤假性進展。在CheckMate 8HW研究中,大約有11.5%最初被認定為MSI-H或dMMR的腸癌患者,經中心實驗室覆審最後被確認其實是微衛星穩定狀態(MSS)及MMR功能正常。因此,當懷疑原發性抗藥時,有必要再行確認MSI-H或dMMR,有必要使用兩種檢測互補的方法,即免疫組織化學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或次世代基因定序,以避免誤診MSI-H/dMMR。如果結果不一致,可以轉診至專家判斷。 此外,大約10%的患者在治療早期出現腫瘤假性進展,特別是接受抗PD-1/PD-L1單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時。如果影像學檢查發現腫瘤有所惡化,但臨床病情卻是改善、並且抽血之腫瘤標記(尤其是癌胚抗原/CEA)數值穩定甚至下降,應該慎重考慮腫瘤假性進展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