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

2025033104 1

Brigatinib在早期之ALK陽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術前輔助治療有角色嗎?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Brigatinib (Alunbrig,中文名:癌能畢),中國稱之為布格替尼(商品名為安伯瑞)是一種口服的ALK標靶藥物,主要用於ALK陽性非小细胞的晚期肺癌。   Brigatinib由於它的特殊結構,增加了水溶性、減少與蛋白質結合,也可與較多種類ALK基因的變異 (尤其是對Crizotinib產生抗藥性者)結合。此藥的強度為Crizotinib的12倍。   在2016年Brigatinib的單臂、第一/二期臨床試驗中,收錄173位來自9個美國和西班牙醫學中心的癌症後期患者。第一期的目標在建立藥物的劑量,測試範圍為每日30-300 mg,發現每日接受300 mg Brigatinib的患者發生第四級呼吸困難的機會顯著上升,每日240 mg則跟肝功能變差(第三級ALT上升)有關;而第二期臨床試驗主要是探討藥物的療效,起先使用每日180 mg的劑量,但七日內早期肺部不良反應,包括間質性肺炎、肺炎、喘、呼吸困難、咳嗽等機率上升,因此改為評估每日90 mg持續七天,七天後改為每日180 mg和維持每日90mg不增加劑量的療效。結果發現罹患ALK非小細胞肺癌,曾使用Crizotinib治療後持續惡化的患者,Brigatinib的治療竟然有62%的腫瘤客觀反應率,中位數的疾病控制時間可以達12.9個月。   綜合考量治療效果和副作用,Brigatinib的治療建議劑量為每日90 mg,於七天後增加至每日180 mg。也因為其在ALTA臨床試驗的優異表現,美國FDA加速此藥核准,在台灣2020年8月通過有條件健保給付。

Brigatinib在早期之ALK陽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術前輔助治療有角色嗎? 閱讀全文 »

2025031802 1

腫瘤科醫師看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突變 是如何影響肺癌的發生與發展?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基因的突變及訊號傳遞路徑的複雜變化,導致了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生與發展。大約有70%的肺腺癌患者具備有致癌驅動基因的突變,例如EGFR、ALK和ROS1。這些基因突變會引發受體和蛋白激酶的調節出現異常,進而干擾相關的訊號傳遞路徑,促進肺癌細胞的生長、浸潤和轉移。此外,肺癌細胞還會破壞血管生成平衡,促使腫瘤血管的新生,從而加速肺癌細胞大肆擴張其地盤。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相關健保NGS的補助費用方案之施行,臨床醫生對非小細胞肺癌發生與發展的認識出現了變化。致癌驅動基因的突變是肺癌細胞癌變的關鍵因素,可以引發肺癌細的發生、發展和轉移。   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已發現多種具有重要臨床治療意義的致癌驅動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ROS1等。找出是否具有這些突變,讓醫師是否需要開展標靶治療提供了根據,也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後。   EGFR是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家族的成員,HER廣泛表達於哺乳動物細胞的表面,EGFR之訊號傳遞路徑對細胞的生長和分化非常重要。在大約50%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例會具備有EGFR基因突變,主要集中在酪氨酸激酶的外顯子18-21區域。EGFR在肺癌中的高表達可能與其活化後降解減少有關,例如:c-Src會借助抑制受體泛的素化和內吞作用,去上調EGFR的功能水平。此外,EGFR配體的共同表達通常也預示了預後不良,例如乳癌中TGFα與EGFR的共表達,以及大腸直腸癌中EGFR及其配體的聯合過表達。因此,EGFR是肺癌細胞增殖信號的“信標”,EGFR持續啟動(如:肺癌知EGFR基因突變所導致),則會刺激細胞不斷的增殖,從而促進肺癌的發生。   ALK(全名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在胚胎發育中發揮關鍵的作用,其在癌細胞中的ALK功能之啟動主要是透過與其他基因的融合、基因擴增和點突變˙啟動三種機制。5%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存在ALK與EML4的基因融合,EML4-ALK融合可以啟動ALK激酶結構域,透過JAK-STAT6、MAPK、PI3K/mTOR和SHH等訊號傳遞路徑,來促進ALK肺癌細胞的增殖和抑制凋亡,但這類患者標靶向治療反應不錯,生存率較高,藥物選擇也很多,因此被稱為“黃金突變”。   KRAS是RAS家族的重要成員,位於12號染色體上,編碼出一種GTP酶,負責將GTP轉化為G

腫瘤科醫師看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突變 是如何影響肺癌的發生與發展? 閱讀全文 »

2025031101 1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新治療藥物 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

於2024年5月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2024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公布了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AK112/SMT112)搭配化療,在接受EGFR標靶治療失敗的治療EGFR突變非鱗狀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療效的最新研究數據。 Ivonescimab(AK112/SMT112)是一種抗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   過去的1、2期臨床研究顯示,Ivonescimab對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失敗的EGFR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有潛在療效。這項3期臨床試驗之研究目的在評估和確認Ivonescimab聯合化療與單獨化療在該人群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新治療藥物 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 閱讀全文 »

32025021802 1

RET標靶藥物Selpercatinib與pralsetinib的簡介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Selpercatinib (商品名:Retsevmo ; 中文名:銳癌寧)Selpercatinib和pralsetinib (商品名:Gavreto® )開啟了針對RET基因突變患者之癌症標靶治療的新時代。根據兩個臨床試驗LIBRETTO-001 study和ARROW study的結果顯示,selpercatinib和pralsetinib皆為有效的RET標靶藥物。     在名為LIBRETTO-001 臨床試驗的研究,對於先前沒有治療患者Selpercatinib的治療反應率為83%,對於先前有過治療患者的治療反應率為62%;對於先前沒有治療患者的治療反應率為主要的副作用為水腫、疲倦、口乾及肝臟酵素增加。   而在名為ARROW 臨床試驗的研究中,對於先前沒有治療患者pralsetinib的治療反應率為72%,對於先前有過治療的患者pralsetinib的治療反應率為59%;pralsetinib的副作用主要為血液學檢查結果異常、腸胃道症狀及肝臟酵素增加。此外,selpercatinib是目前唯一有3期臨床試驗結果,在名為LIBRETTO-431研究結果,顯示selpercatinib具有較化學免疫治療藥物更為優越的療效和安全性。   而LIBRETTO-431臨床試驗中關於東亞次族群分析的結果:

RET標靶藥物Selpercatinib與pralsetinib的簡介 閱讀全文 »

2025021002

關於ATORG所制定 2024 年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22項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亞洲胸部腫瘤學研究小組(Asian Thoracic Oncology Research Group ,簡稱ATORG)於 2024 年 4 月 26 日在新加坡召開了一次共識會議,19 名來自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韓國、日本、臺灣、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澳大利亞的腫瘤內科專家醫生、胸外科醫生、放射腫瘤學家和病理學家,組成跨學科整合小組齊聚一堂,從亞洲低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獨特人口特徵和醫療照護系統的特點出發,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制定了針對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基因檢測和臨床診斷 問題:是否應對所有經病理證實的第1B~第3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PD-L1蛋白表達、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 共識1 所有 第1B~第3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應該接受 PD-L1蛋白表達檢測。對於非鱗狀細胞癌患者,還應該檢測是否有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證據等級:IA]   問題:臨床分期為第1B~第3A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於手術前診斷性的切片組織,是否應該進行PD-L1蛋白表達、EGFR 突變和 ALK 重排的基因檢測? 共識2 臨床分期為第1B~第3A期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在術前對於診斷性的切片組織,常規進行PD-L1、EGFR突變和 ALK突變檢查。[證據等級:IC] *未就第1B 期達成共識。   問題:術前是否應該強制要求對所有第1B~第3期之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多學科團隊(MDT)討論? 共識3 對於第1B 期屬於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術前不需要強制要求進行 MDT 討論,但MDT討論適用於所有臨床分期屬於第2~3期之手術可以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證據等級:VC]   問題:是否應該為所有計劃手術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術前的正子(PET CT)掃描? 共識4 經病理證實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前應該進行 PET CT 掃描。[證據等級:IIIB]   問題:是否應該為所有計劃手術的臨床分期為第1B~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術前的頭顱影像掃描? 共識5 經病理證實的臨床分期為第2~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前應進行頭顱之顯影劑增強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MRI)的掃描,但

關於ATORG所制定 2024 年亞太地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期前後處置的22項多學科專家共識指引 閱讀全文 »

22025021001 1

年紀大或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一線使用免疫治療之考量有哪些?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相較於體能狀態好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能狀態不佳的患者接受化療,通常預後較差,會有更差的腫瘤緩解率和較短的存活期;且此類患者具有較大的治療相關副作用的風險。考慮到這些問題,免疫單藥通常可作為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的有利選擇。IPSOS研究顯示,一線使用免疫單藥atezolizumab相比起化療,更可明顯改善不耐受化療晚期的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研究提示,一線免疫治療可為狀態差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結局。   而70歲以上、但體能狀態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受惠於雙免疫藥物療法。一項研究評估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或是含鉑類化療方案,在70歲以上、體能狀態佳或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共有217例患者被隨機分配,並納入最終分析。結果發現,在70歲以上、但體能狀態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進行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的中位總體生存期優於單用化療組,分別是22.6個月或 11.8個月(HR=0.64)。然而在70歲以上、體能狀態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接受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的中位總體生存期優於單用化療組,分別是2.9個月或6.1個月(HR=1.32)。   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線治療使用pembrolizumab在體能狀態佳或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耐受性良好,表現相似;但相較體能狀態佳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能狀態不好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結局相對較差,治療緩解率較低,中位總體生存期相對較短。   過去臨床試驗通常將體能狀態不好與超過75歲老年患者歸納為一組,但年齡不應成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障礙。正如研究顯示,相較體能狀態佳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老年患者仍然可以受惠於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方案,這提示免疫治療中體能狀態的評估可能比年齡更為重要;同時這些發現提示了體能狀態評估的潛在主觀性,因醫生評估與患者自報的體能狀態之間往往存在著差異。

年紀大或體能狀態不佳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一線使用免疫治療之考量有哪些? 閱讀全文 »

2025020413 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ytokeratin 19 fragment (CYFRA 21-1)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ytokeratin 19 fragment (CYFRA 21-1) 閱讀全文 »

2025011305

薈萃性分析 探討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合併化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發表於2014年之醫學期刊Clinical Therapeutics之一份案例報告。關於使用超低劑量Decitabine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患者的治療選擇上是很有限的,因為他們對標準劑量化療的耐受性比較差。本案例報告介紹了學者採用超低劑量Decitabine(達珂/Dacogen)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之細胞療法,治療2例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療經驗。   治療方法為:第 1 至 5 天給予超低劑量Decitabine (10 mg),於第 14 天才給予 CIK 細胞,每次輸注 2 0- 80億個CIK細胞。最後,此治療方案使兩個病例的血液學功能均明顯地恢復,且存活率均優於預期。超低劑量Decitabine聯合CIK治療對於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2013年有人提出Decitabine搭配CIK療法,治療老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兩例療效觀察。分析兩例使用去甲基化藥物Decitabine搭配CIK療法治療老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兩例患者先前均有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病史,其中一例依FAB分型為M4型,一例為M6型。   觀察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單獨Decitabine治療;單獨CIK治療;Decitabine+CIK治療)後淋巴細胞亞群、血液學反應、輸血頻率、白血病基因表現、臨床療效(有否獲得CR或PR)、生活品質及存活時間的變化。

薈萃性分析 探討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合併化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 閱讀全文 »

202411280201

立體定位放射消融治療(SABR)搭配免疫治療 降低肺癌復發風險 62%!早期肺癌手術之外的另一選擇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立體定位放射消融治療(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SABR),是一種放射線治療的模式,主要應用於胸腔、腹腔及骨盆腔癌症的治療,其治療原理與SRS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非常接近,SABR是以較少的分次、但高放射線劑量治療癌症,藉由影像導航系統的輔助,來達到精準定位腫瘤的目的,再以弧形照射的方式將高致死性的放射線劑量精準的照射在腫瘤組織上,由於單次給予的放射線劑量相當大,因此對於腫瘤的殺傷力遠比傳統每日低劑量的照射要來得更強、控制效果更好,同時也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可以大幅降低 。   而SABR目前是不可以手術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而且也可以用於可以手術切除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其療效也與手術切除腫瘤相當。SABR 的優勢在於局部腫瘤的控制率高,治療相關併發症發生率低,治療相關的死亡風險也很小。雖然 SABR 可用於手術切除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主要為第一 期,而患者總體生存期與無復發率的成績,可以說是與手術切除腫瘤之成績相當,但 SABR 治療後患者的同側肺葉腫瘤復發,以及淋巴結復發的情況,是稍高於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因此亟需進一步找尋更有效的治療模式,而SABR搭配免疫治療就有望達成這一個目標。   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儼然已經步入免疫治療的時代,SABR 作為放療的一種,也是免疫治療的重要搭檔之一。SABR作為放療的一種,不僅能直接殺傷腫瘤,還能因此啟動患者的免疫系統,特別是SABR高放射線的劑量殺死大量的癌細胞之時,會因此使得腫瘤釋放出大量的相關抗原,從而可以充分啟動抗腫瘤的免疫反應,更發揮出類似「人體內的癌症疫苗 」之角色,有效地協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治療,這與手術切除腫瘤會導致患者的免疫狀態受到短暫抑制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所以,SABR搭配免疫治療可以相互協助以增強療效,SABR搭配免疫治療可以進一步低降低早期肺癌患者的復發和死亡風險、增加治癒腫瘤的機會。   2023年 7 月中旬在Lancet醫學期刊上發布了SABR搭配免疫治療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共收錄 156 例年齡超過18 歲,經組織學證實期肺癌分期在AJCC 第 8 版分期判定的第1A-1B 期(腫瘤大小不到4公分)、第二A 期(腫瘤大小不到5 公分)或 第二B 期(腫瘤大小為5 -7 公分)的患者,以及出現肺實質

立體定位放射消融治療(SABR)搭配免疫治療 降低肺癌復發風險 62%!早期肺癌手術之外的另一選擇 閱讀全文 »

2024112801

定期偵測ctDNA 可否用來監控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情變化?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能用非侵入性或最少侵入性的方式取得檢體,檢體裡可能包含腫瘤脫落的細胞,或與腫瘤相關的DNA。液態切片較常見的是血液檢體,其他如尿液、肺癌的肺積水、肝癌的腹水,或腫瘤轉移腦部的病人有腦脊髓液,這些液態檢體都可界定在液態切片之內。   隨著定序技術越來越進步,可以在茫茫血液中撈出可能與癌症相關的DNA片段,對這群所謂的循環腫瘤DNA(ctDNA)做定序,對於難以取得活體組織切片的病人而言,液態切片不失為一個機會。   血液中有遊離DNA(Circulating Cell Free DNA, 簡稱cfDNA),是在血液中漂來漂去的DNA片段,來源是細胞脫落或凋亡後,其DNA釋放到血液循環內的DNA。如果體內有腫瘤,癌細胞也會釋放DNA到血液中,稱作「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它的半衰期很快,一到兩小時就會消失。   癌症病人的cfDNA 中,有部分是ctDNA,可進一步做聚合酶鏈鎖反應(PCR)或次世代定序,分析基因是否異常。循環腫瘤DNA(ctDN)是指腫瘤細胞死亡或代謝釋放到血液中的遊離DNA片段,因此臨床上可以藉由簡單的抽血萃取血液中這些微量懸浮的腫瘤DNA進行基因定序檢測的方式,確認是否帶有標靶藥物所對應的基因突變,若患者帶有對應基因突變,則可以適用該標靶藥物。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以同時檢測多個癌症基因,找尋是否有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根據臨床文獻,病友若於手術後/輔助性化療完成後仍可以於血液中檢測到循環腫瘤DNA(ctDNA),通常表示病友體內可能仍有微量殘存疾病且具高度復發風險,因此這樣的資訊可以協助醫師制定病友後續更加個人化的追蹤及治療計畫,以達到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的。   偵測ctDNA可以用於手術後的追蹤以及監控癌症病況的變化,特別是在藥物治療期間及結束療程之後,提早發現是否復發或產生抗藥性基因的突變,與傳統的活體組織切片相比,偵測ctDNA的優點如下: 減少對身體的嚴重侵入性,可以反覆地偵測ctDNA。   由於ctDNA 的半衰期很短,最多兩小時就會消失,可即時反應腫瘤在人體內當下的整體狀況,所以偵測ctDNA可以確切反映當下的腫瘤狀態:不同於傳統的蛋白質生物標記,例如:攝護腺特定抗原(PSA)、癌胚胎抗原(CEA

定期偵測ctDNA 可否用來監控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情變化?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