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

2025033101 1

HER2標靶藥物與CDK4/6標靶藥物的合作 開拓三陽性乳癌治療的新格局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AFT-38 PATINA 的結果,CDK4/6標靶藥物的Palbociclib 合併HER2標靶藥物與荷爾蒙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轉移性、所謂的三陽性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患者的無疾病惡化的存活時間。合併palbociclib組的中位無疾病惡化的存活時間為 44.3 個月,而對照組(也就是目前之標準療法)為 29.1 個月。   轉移性三陽性乳癌深具有侵襲性且難以治療,約佔所有乳癌病例的 10%。過去儘管治療取得了進展,但一些患者對抗 HER2標靶藥物與荷爾蒙治療產生了抗藥性,這凸顯了三陽性乳癌深對更優質的替代療法的需求。   PATINA 研究是第一項證實 CDK4/6標靶藥物的Palbociclib對於轉移性三陽性乳癌有幫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這些結果支持了這種以CDK4/6標靶藥物的Palbociclib作為維持治療以減緩疾病進展和改善患者群體臨床結果。   Palbociclib 是一種口服 CDK4/6 抑制劑,於 2017 年獲得 FDA 批准作為初始治療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對於停經後女性,該藥物與芳香化酶抑制劑聯合使用,對於荷爾蒙治療後病情進展的患者,Palbociclib會與fulvestrant聯合使用。  

HER2標靶藥物與CDK4/6標靶藥物的合作 開拓三陽性乳癌治療的新格局 閱讀全文 »

23 1

治療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新療法Imlunestrant 合併Abemaciclib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Imlunestrant 是新一代可以穿透腦的口服選擇性荷爾蒙受體降解劑(簡稱SERD),對於ESR1編碼基因發生突變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也能起到持續的抑制癌症的作用。   在一項名為EMBER-3的第 3 期開放標籤之臨床試驗中,招募了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 (HER2) 陰性的晚期乳癌患者,這些患者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治療期間或之後出現癌症的復發或惡化,可以是單獨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治療,或是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治療與細胞週期依賴性蛋白激酶 4 和 6 (CDK4/6) 抑制劑一起使用。患者以 1:1:1 的比例分配接受單一Imlunestrant藥物治療、單一的標準荷爾蒙藥物治療、或是Imlunestrant 搭配abemaciclib的治療。   該項研究的主要終點是研究者評估對於所有攜帶ESR1基因突變的患者中,以及在所有患者中,使用Imlunestrant與標準治療模式的疾病控制時間,以及在所有同時接受隨機分組的患者中,使用與Imlunestrant單用相比的疾病控制時間。   該項研究的結果: 總體而言,874 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其中 331 名患者接受Imlunestrant的治療,330 名患者接受標準治療,213 名患者接受Imlunestrant-abemaciclib合併的治療。在 256 名具有 ESR1基因突變的患者中,使用Imlunestrant治療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5.5 個月,而使用標準治療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3.8 個月。估計限制平均存活時間為 19.4 個月,使用Imlunestrant療法的患者為 7.9 個月,使用標準療法的患者為 5.4 個月;在整體族群中,使用Imlunestrant的治療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5.6 個月,使用標準療法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5.5 個月(疾病進展或死亡的風險比為 0.87)。   共計有426 名接受 imlunestrant-abemaciclib 與單用Imlunestrant治療的患者中,中位疾病控制時間分別為 9.4 個月和 5.5 個月(風險比為 0.57)。

治療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新療法Imlunestrant 合併Abemaciclib 閱讀全文 »

2025032002 1

認識P53基因突變與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及癌症的關係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李-佛美尼症候群 ( (Li-Fraumeni syndrome,簡稱LFS) 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癌症綜合症候群,常與胚系的TP53 致病性或是相似致病性的基因變異有關。   李-佛美尼症候群主要是與位於 17p13 染色體的 TP53 基因發生胚系(遺傳性)之基因突變有關。 TP53 可以編碼 p53 蛋白,這是一種很關鍵的腫瘤抑制因子,參與細胞週期進程的調節、DNA 修復、細胞凋亡和衰老,TP53出現突變會廣泛地導致癌症發展。當腫瘤抑制功能的喪失會導致細胞週期的調控受損、細胞增生不受控制、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增加,最終使受到影響的個體容易發生癌症。   所以,TP53 在維持細胞的損傷對 DNA、缺氧和氧化壓力等壓力源的反應中發揮基礎調節作用,從而保障基因組的完整性。與李-佛美尼症候群相關的 TP53 突變範圍包括各種分子異常,包括錯義突變、移碼突變、框內突變、剪接位點突變和無義突變。   當TP53基因發生錯義突變,會導致 p53 蛋白的胺基酸序列改變,損害其結構的完整性和功能能力。而當TP53基因發生無義突變則會導致 p53 蛋白過早被截斷,消除其抑制腫瘤的特性,並因此加速侵襲性腫瘤表型的出現。相較之下,TP53基因發生移碼突變十,會破壞 TP53 的閱讀框架,導致蛋白質翻譯功能異常和功能的喪失;而TP53基因發生剪接位點突變,則會破壞 RNA 剪接的保真度,從而產生不同的表型結果。   李-佛美尼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癌症易感綜合徵,在一般人群中,其盛行率為 1/5,000 至 1/20,000。從地理分佈上來看,李-佛美尼症候群呈現全球分佈,沒有明顯的民族或種族上的偏好。儘管李-佛美尼症候群本身十分罕見,但它在基因變異的滲透力和表現力的方面則表現出相當大的可變性,並且由於修飾基因、環境的影響以及個體之間的腫瘤譜、發病年齡和疾病軌跡都存在著差異。   李-佛美尼症候群滲透性很高,個體一生中患癌症的風險約為 80%。它的特徵是影響多個器官系統產生多種惡性腫瘤。   與其相關的常見腫瘤包括: 軟組織肉瘤、乳癌、腦腫瘤(例如膠質母細胞瘤和髓母細胞瘤)、腎上腺皮質癌和白血病,特別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散發病例相比,李-佛美尼症候群相關之癌症的發生年齡通常比較小,許多腫瘤是在兒童期或成年早期就診斷出來。此外

認識P53基因突變與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及癌症的關係 閱讀全文 »

2025031901 1

我們要如何因應與治療 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PROC)指的是完成鉑類化療後6個月內,卵巢癌的病情就發生惡化。目前關於PROC 的治療選擇很有限、且預後不良,主要是以非鉑類單藥化療加上bevacizumab(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一直是主要治療方法。幸運的是,目前正在探索化療、PARP抑制劑(聚ADP-核糖聚合酶)或是其他類型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的各種組合,有望可以改善治療成績。此外,針對葉酸受體 α (FR-alpha)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 –ELAHERE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gynx)可以將細胞毒殺性之化療藥物直接遞送至癌細胞,已經成為 PROC 的一種治療方法。 還有WEE1 抑制劑(例如: adavosertib)透過抑制 WEE1 激酶的活性發揮抗癌作用,導致細胞提早進入有絲分裂期,從而增加其DNA 受到損傷的機會,研究發現,對於存在有 TP53 突變的癌細胞,可能會對 WEE1 抑制劑更敏感。而精準醫療之用藥的生物標記,例如分析葉酸受體 α 的表達量或 TP53的突變,可能會適用於識別更有可能對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或是adavosertib等特定療法產生反應的患者,從而實現個體化的治療方法。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2020 年的最新數據,估計全球有 313,959 例新診斷之上皮性卵巢癌病例。這大約佔女性所有新發癌症病例的 3.4%。卵巢癌的發生率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差異。從組織學上看,上皮性卵巢癌包含幾種主要亞型,包括漿液性癌、黏液性癌、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和移行細胞癌。其中,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 (簡稱HGSC) 是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大多數已確診的 HGSC 病例有8成已經是第三或第四期。由於大多數卵巢癌病例被診斷出來是在晚期的,因此預後結果不佳。   晚期卵巢癌的標準治療通常是減瘤手術和含有鉑類化療相結合的方式。近期,卵巢癌的第一線治療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使用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Bevacizumab與PARP抑制劑作為一線治療後的維持治療,以延長疾病緩解時間,並延緩疾病進展。儘管如此,仍仍有某些患者對這些強效的抗腫瘤藥物沒有反應,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抗藥性,導致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PROC)的發生。  

我們要如何因應與治療 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 閱讀全文 »

2025031802 1

腫瘤科醫師看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突變 是如何影響肺癌的發生與發展?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基因的突變及訊號傳遞路徑的複雜變化,導致了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生與發展。大約有70%的肺腺癌患者具備有致癌驅動基因的突變,例如EGFR、ALK和ROS1。這些基因突變會引發受體和蛋白激酶的調節出現異常,進而干擾相關的訊號傳遞路徑,促進肺癌細胞的生長、浸潤和轉移。此外,肺癌細胞還會破壞血管生成平衡,促使腫瘤血管的新生,從而加速肺癌細胞大肆擴張其地盤。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相關健保NGS的補助費用方案之施行,臨床醫生對非小細胞肺癌發生與發展的認識出現了變化。致癌驅動基因的突變是肺癌細胞癌變的關鍵因素,可以引發肺癌細的發生、發展和轉移。   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已發現多種具有重要臨床治療意義的致癌驅動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ROS1等。找出是否具有這些突變,讓醫師是否需要開展標靶治療提供了根據,也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後。   EGFR是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家族的成員,HER廣泛表達於哺乳動物細胞的表面,EGFR之訊號傳遞路徑對細胞的生長和分化非常重要。在大約50%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例會具備有EGFR基因突變,主要集中在酪氨酸激酶的外顯子18-21區域。EGFR在肺癌中的高表達可能與其活化後降解減少有關,例如:c-Src會借助抑制受體泛的素化和內吞作用,去上調EGFR的功能水平。此外,EGFR配體的共同表達通常也預示了預後不良,例如乳癌中TGFα與EGFR的共表達,以及大腸直腸癌中EGFR及其配體的聯合過表達。因此,EGFR是肺癌細胞增殖信號的“信標”,EGFR持續啟動(如:肺癌知EGFR基因突變所導致),則會刺激細胞不斷的增殖,從而促進肺癌的發生。   ALK(全名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在胚胎發育中發揮關鍵的作用,其在癌細胞中的ALK功能之啟動主要是透過與其他基因的融合、基因擴增和點突變˙啟動三種機制。5%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存在ALK與EML4的基因融合,EML4-ALK融合可以啟動ALK激酶結構域,透過JAK-STAT6、MAPK、PI3K/mTOR和SHH等訊號傳遞路徑,來促進ALK肺癌細胞的增殖和抑制凋亡,但這類患者標靶向治療反應不錯,生存率較高,藥物選擇也很多,因此被稱為“黃金突變”。   KRAS是RAS家族的重要成員,位於12號染色體上,編碼出一種GTP酶,負責將GTP轉化為G

腫瘤科醫師看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突變 是如何影響肺癌的發生與發展? 閱讀全文 »

2025031101 1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新治療藥物 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

於2024年5月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2024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公布了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AK112/SMT112)搭配化療,在接受EGFR標靶治療失敗的治療EGFR突變非鱗狀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療效的最新研究數據。 Ivonescimab(AK112/SMT112)是一種抗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   過去的1、2期臨床研究顯示,Ivonescimab對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失敗的EGFR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有潛在療效。這項3期臨床試驗之研究目的在評估和確認Ivonescimab聯合化療與單獨化療在該人群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新治療藥物 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 閱讀全文 »

2025030302 1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將確診為晚期肝癌患者給予DC-CIK細胞治療合併或不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晚期肝癌患者患者分為 (A):對照組(口服標靶藥物sorafenib)和 (B):實驗組(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   每 4 至 8 週對患者進行一次追蹤。記錄每個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和不良事件。   樹突細胞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後展示給免疫系統的其他白血球細胞,是一種抗原呈現細胞;『樹突狀細胞』目的在逆轉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無知,來糾正免疫反應沉默。   為此,我們取出腫瘤的 “危險信號”,也就是腫瘤抗原,直接將抗原記憶在患者的DC上,再回輸體內。如此人體就不會再受到癌症的蒙蔽,可以順利辨識出癌細胞的抗原呈現,並活化T細胞來毒殺腫瘤細胞,進而消除攜帶抗原的癌細胞,而不傷害到自身細胞。這就是施打DC來誘導免疫記憶的治療理論。 樹突細胞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 (DC-CIK) 同樣地也會發揮抗腫瘤的活性,DC-CIK細胞治療其源自於 DC 和 CIK 的功能。 DC-CIK細胞可以辨識病原體後能夠活化免疫功能,CIK能分泌多種細胞激素殺死腫瘤細胞。 DC-CIK治療則是利用DC和CIK進一步促進免疫反應,進而殺死腫瘤細胞。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閱讀全文 »

2025030301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確實可以提升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存活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5年於美國ASCO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研討會公布了第 3 期臨床試驗 TALAPRO-2的最終結果,證實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確實可以提升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存活率。   同源重組修復相關的基因變異與 mCRPC 患者的不良玉後是有關的。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晚期前列腺癌存在有同源重組修復直接或間接相關的 DNA 損傷反應基因的改變,這種改變反而會讓這群mCRPC 患者對 PARP 抑制劑治療敏感。   第 3 期臨床試驗 TALAPRO-2顯示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對於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作為一線治療,並與Enzalutamide加上相比,確實可以改善影像學上的疾病控制時間。   基於這些結果,2023 年 6 月 20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核准Talazoparib (Talzenna, 達勝癌/他拉唑帕尼)搭配Enzalutamide (Xtandi,安可坦/恩雜魯胺,可以用於治療具備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簡稱mCRPC)。以往前列腺癌(或稱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搭多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castration therapy),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而再度復發。   2025年於美國ASCO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研討會上,Fizazi 博士及其同事報告了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作為mCRPC患者之第一線治療的最終總體生存數據、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確實可以提升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存活率 閱讀全文 »

2025022501 1

膀胱保留有希望 非肌肉侵犯性高風險膀胱癌新基因療法藥物 Nadofaragene Firadenovec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Nadofaragene firadenovec –vncg(商品名Adstiladrin®)是由Ferring Pharmaceuticals所開發的一種由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所架構的基因療法藥物,主要是一種複製缺陷型重組腺病毒(也稱作rAd-IFNa/Syn3),可以將人類的干擾素α-2b cDNA遞送至膀胱上皮細胞,讓身體產生一種特定的治療性蛋白質來對抗癌症,具有免疫刺激、抗血管新生和細胞凋亡作用。可以用於治療BCG (卡介苗)無反應且為高風險的非肌肉侵犯性膀胱癌(NMIBC)。   膀胱癌是一種常見的癌症類型,通常約有75-80%的患者被診斷為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 (NMIBC),其膀胱內壁內有癌細胞的生長,但不會侵入肌肉層。高風險 NMIBC,包括原位癌 (CIS)。目前NMIBC通常以膀胱內注射卡介苗 (BCG) 和手術切除腫瘤作為治療的方式。膀胱內注射 BCG 因為其免疫刺激的特性,已經成為NMIBC的標準治療。然而,若對於 BCG 治療沒有反應的患者,後續可以選擇的方法其實是很有限的。   為了評估Nadofaragene firadenovec治療BCG (卡介苗)無反應且為高風險的非肌肉侵犯性膀胱癌患者的療效,該項為第三期多中心、開放標籤的、重複劑量的臨床試驗,研究在美國33個中心開展,招募了≥18歲的、ECOG PS評分≤2,且為BCG治療無效的非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給予單次膀胱內75 mL的Nadofaragene firadenovec(每毫升劑量有3000億個病毒顆粒),分別在第3、6和9個月重複給藥。然而屬於上尿路系統癌症、前列腺尿道內的尿路上皮癌、淋巴管浸潤、微乳頭疾病或腎積水都排除於試驗之收錄。   研究的主要終點為原位癌(有或沒有高級別的Ta期或T1期腫瘤)的患者在任何時間的完全緩解比例。   研究結果顯示,於2016年9月19日至2019年5月24日入組,共有198例患者接受評估,中間排除了41例,最終157例至少接受了一劑2k7研究藥物,有6例不符合BCG (卡介苗)無反應且為高風險的非肌肉侵犯性膀胱癌的定義,因此未被納入療效分析,最後有151例被納入符合方案給予療效的分析。   103例原位癌(有或無高級別Ta期或T1期腫瘤)患者中,有55例(53.4%)在首次給藥後的3個月內腫瘤

膀胱保留有希望 非肌肉侵犯性高風險膀胱癌新基因療法藥物 Nadofaragene Firadenovec 閱讀全文 »

2025022003 1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 確實可以提升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3 年 6 月 20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核准Talazoparib (Talzenna, 達勝癌/他拉唑帕尼)搭配Enzalutamide (Xtandi,安可坦/恩雜魯胺,可以用於治療具備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簡稱mCRPC)。以往前列腺癌(或稱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搭多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castration therapy),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而再度復發。     TALAPRO-2(NCT03395197)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隊列的3期臨床試驗,招募了 399 名 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 mCRPC 患者,評估了其療效。患者案找1:1的比例隨機分配為:接受Enzalutamide(每日 160 毫克)加上Talazoparib(每日 0.5 毫克)、或是僅接受Enzalutamide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睪丸切除手術,若未進行睪丸切除手術者,則接受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GnRH) 類似物的治療。排除過去已經接受過 mCRPC 全身治療的患者;但是,允許其在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 (mCSPC)階段就已經接受過 CYP17 抑制劑之攝護腺癌藥物或是化療docetaxel的藥物治療。   根據先前使用經接受過 CYP17 抑制劑之攝護腺癌藥物或是化療docetaxel的治療情況進行隨機分層。使用檢測腫瘤組織和/或循環腫瘤 DNA (ctDNA) 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檢測方法去評估是否攜帶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 (ATM、ATR、BRCA1、BRCA2、CDK12、CHEK2、FANCA、MLH1、MRE11A、NBN、PALB2 或 RAD51C)。   主要療效結果的評量是按照 RECIST 1.1 版對軟組織進行的影像學評估其無進展生存期 (rPFS) 和按照前列腺癌工作組第3 標準對骨骼進行影像學評估其無進展生存期 (rPFS),由盲法獨立中央審查委員會進行評估。   2025年於美國ASCO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研討會,由Neeraj Agarwal報告了PARP標靶藥物Talazoparib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 確實可以提升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