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

2025040703 1

使用乳癌標靶藥物AKT抑制劑capivasertib 應該積極監控血糖以防酮酸中毒

細胞治療中心/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乳癌標靶藥物AKT抑制劑capivasertib (商品名泛抑癌/TRUQAP) 美國FDA核准的適應症如下: 與Fulvestrant合併使用,可以治療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的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成年患者。這些患者需要通過FDA認可的基因檢測,確認其具備有一個或多個PIK3CA/AKT1/PTEN訊號途徑上的基因變異。且患者在完成輔助性治療後12個月內乳癌復發,或者轉移性疾病階段經歷過至少一種荷爾蒙治療方案後出現病況惡化。治療持續時間:應持續 TRUQAP 治療,直到疾病惡化或發生無法耐受的毒性為止。   台灣核准的適應症如下: 與 fulvestrant 併用可治療患有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型人類表皮生⻑因子受體 (HER2) 陰性,及具備有PIK3CA/AKT1/PTEN任一基因的變異,且曾經接受荷爾蒙治療,但疾病復發或惡化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成人病人。治療持續時間:應持續 TRUQAP 治療,直到疾病惡化或發生無法耐受的毒性為止。   TRUQAP 每週給藥的時程: capivasertib為 400 毫克 (2粒的200 毫克錠劑),每日口服兩次 (間隔約12 小時),可隨餐或空腹服用,持續 4 天然後暫停 3 天。第 5 天、第 6 天及第 7 天不給藥。   TRUQAP 錠劑應配水完整吞服,不可咀嚼、壓碎、溶解或剝半。TRUQAP 如果裂開、破碎或不完整,請勿服用。在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副作用(≥20%的患者報告)包括:抽血檢查結果異常、腹瀉、皮膚的不良反應、血糖增加、嘔吐和口腔炎等。   而糖尿病酮酸中毒是指體內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內而堆積在血液中,使得血中葡萄糖值偏高,但因缺乏胰島素身體組織無法利用血中葡萄糖,而身體的肌肉或重要器官需要能量,所以會分解體內的脂肪來提供熱能,大量的脂肪分解就會產生大量的酮體,若進一步沒有控制好血糖,就會造成糖尿病酮酸中毒。   儘管capivasertib 的臨床成績令人驚艷,但 capivasertib 的臨床使用仍有一定程度的挑戰。一個顯著的不良影響就是高血糖,Capivasertib 引起的高血糖歸因於其對 AKT 路徑的抑制,AKT 路徑是葡萄糖代謝的關鍵調節劑。這種情況會使得治療更加複雜化,並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由於TR

使用乳癌標靶藥物AKT抑制劑capivasertib 應該積極監控血糖以防酮酸中毒 閱讀全文 »

2025040701 1

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osimertinib王者不保? Amivantamab合併 lazertinib有望再增加至少1年以上的存活期

細胞治療中心/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歐洲肺癌大會(ELCC)會議由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與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聯合組織。 ELCC由代表胸部腫瘤專家的最重要的多學科學會聯合協作舉辦,共同致力於促進科學發展、傳播教育和提高全世界肺癌專家的實踐。   2025年ELCC於2025年3月26-29日在法國巴黎舉行,台大癌醫醫院長楊志新報告了第三期臨床試驗 MARIPOSA 的研究中最終總體生存期的結果。該研究針對具備有EGFR 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分別給予Amivantamab (Rybrevant/肺倍恩注射劑/埃萬妥單抗,屬於EGFR-MET雙特異性單株抗體)合併 lazertinib(Lazcluze/拉澤替尼,屬於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與osimertinib(泰格莎/Tagrisso/奧希替尼,屬於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第一線治療,其成效的差異?   肺癌仍是台灣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具備有EGFR 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在台灣肺癌患者中尤其常見,比例高達50%。目前這類病患在過去主要依賴第一~三代 EGFR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其中臺灣因為健保給付之關係,大多會使用第三代 EGFR標靶藥物 osimertinib做為具備有EGFR 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之第一線的治療,雖然成效不錯,但面對抗藥性與腫瘤異質性的挑戰,仍然有改善空間。   根據台大癌醫醫院長楊志新報告了第三期臨床試驗 MARIPOSA 的研究中最終總體生存期的數據結果。顯示雙標靶藥物合併療法-Amivantamab合併 lazertinib的治療,確實比目前台灣常用的第一線治療藥物-第三代 EGFR標靶藥物 osimertinib,中位追蹤時間了37.8 個月,可以更為顯著延長具備有常見之EGFR基因突變(ex19del 或 L858R)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   雙標靶藥物合併療法-Amivantamab合併 lazertinib的治療,相較於osimertinib的治療,其整體死亡風險會因此再降低 25%(HR=0.75)。目前預測顯示Amivantamab合併 lazertinib的治療可能可以將中位整體存活時間延長至少12個月以上!   而中位整體存活時間的分析,Amivantamab合併 lazertinib

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osimertinib王者不保? Amivantamab合併 lazertinib有望再增加至少1年以上的存活期 閱讀全文 »

2025033106 1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核准Cabozantinib(癌必定/Cabometyx/卡博替尼)可以用於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和胰外神經內分泌瘤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2025 年 3 月 26 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核准Cabozantinib(癌必定/Cabometyx/卡博替尼)可以用於過去已經接受藥物治療、不可以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良好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pNET)和分化良好的胰外神經內分泌瘤(epNET),且是≥12歲的兒童和成人患者。   此適應症是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CABINET(NCT 03375320)中的研究結果:與安慰劑相比,Cabozantinib的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和胰外神經內分泌瘤患者的疾病控制時間;使用Cabozantinib的治療的腫瘤客觀緩解率也明顯高於安慰劑組,但總體生存時間之分析資料尚未達到成熟可以分析的階段。   關於Cabozantinib,是一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目前研究發現Cabozantinib的作用靶點包括MET、VEGFR1/2/3、ROS1、RET、AXL、NTRK、KIT等至少9個。先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核准許多種適應證,包括:單藥用於晚期腎細胞癌;與Nivolumab合併使用於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單藥用sorafenib治療失敗的肝細胞癌;單藥用於過去VEGF標靶治療失敗後且為放射性碘難治或不適合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且是≥12歲的兒童和成人患者。   第三期臨床試驗CABINET是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共收錄了298位在過去已經接受藥物治療、不可以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良好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pNET)和分化良好的胰外神經內分泌瘤(epNET),且是≥12歲的兒童和成人患者。主要療效結局指標為的疾病控制時間,其他療效結局指標包括腫瘤客觀緩解率和總體生存期。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核准Cabozantinib(癌必定/Cabometyx/卡博替尼)可以用於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和胰外神經內分泌瘤 閱讀全文 »

2025033105 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發生腦轉移之時 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有臨床治療的價值嗎?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ADC是近年國際大藥廠發展抗癌抗體藥物的最新趨勢,其原理是利用抗體藥物的標靶性,連接上藥效強、毒性高的小分子藥物,使其具有標靶傳輸的特性,用於癌症治療可以達到更專一性地去殺死腫瘤細胞的效果,也可以大幅降低小分子藥物的毒性與副作用。而非小细胞肺癌腦轉移的患者一般來說預後差,而ADC在腦轉移患者中展現出重要的臨床價值。   非小细胞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腦部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常見的轉移部位之一。臨床上腦轉移的治療通常需要多學科團隊的管理,需要在全身性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局部的腦轉移之治療。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之腦轉移的治療模式取決於患者的整體體能狀況、腦轉移病灶的數量和位置,及頭顱外之非小细胞肺癌細胞的活動程度,此外,儘管近20年來,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的出現為肺癌腦轉移的患者帶來了療效上的改善,但還是會面臨當抗藥性出現後如何選擇非常有限治療的難題。   ADC藥物憑藉其優化的結構設計、合適的藥物抗體比(DAR)、強大的細胞毒殺性等優點,更能有效殺傷腫瘤細胞,這讓ADC在肺癌腦轉移治療上出現重要的價值和前景。   在臨床研究中,新一代ADC藥物,如T-DXd(德曲妥珠單抗,商品名: Enhertu/優赫得)、HER3-DXd、I-DXd等已經在肺癌腦轉移患者中均展現出不錯的顱內腫瘤之抗癌活性。   例如:在DESTINY-Lung01的臨床試驗,優赫得治療33位出現腦轉移但無症狀HER2突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腫瘤客觀緩解率高達54.5%,與優赫得治療無腦轉移患者的腫瘤客觀緩解率(55.2%)是相當的。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發生腦轉移之時 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有臨床治療的價值嗎? 閱讀全文 »

2025033104 1

Brigatinib在早期之ALK陽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術前輔助治療有角色嗎?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Brigatinib (Alunbrig,中文名:癌能畢),中國稱之為布格替尼(商品名為安伯瑞)是一種口服的ALK標靶藥物,主要用於ALK陽性非小细胞的晚期肺癌。   Brigatinib由於它的特殊結構,增加了水溶性、減少與蛋白質結合,也可與較多種類ALK基因的變異 (尤其是對Crizotinib產生抗藥性者)結合。此藥的強度為Crizotinib的12倍。   在2016年Brigatinib的單臂、第一/二期臨床試驗中,收錄173位來自9個美國和西班牙醫學中心的癌症後期患者。第一期的目標在建立藥物的劑量,測試範圍為每日30-300 mg,發現每日接受300 mg Brigatinib的患者發生第四級呼吸困難的機會顯著上升,每日240 mg則跟肝功能變差(第三級ALT上升)有關;而第二期臨床試驗主要是探討藥物的療效,起先使用每日180 mg的劑量,但七日內早期肺部不良反應,包括間質性肺炎、肺炎、喘、呼吸困難、咳嗽等機率上升,因此改為評估每日90 mg持續七天,七天後改為每日180 mg和維持每日90mg不增加劑量的療效。結果發現罹患ALK非小細胞肺癌,曾使用Crizotinib治療後持續惡化的患者,Brigatinib的治療竟然有62%的腫瘤客觀反應率,中位數的疾病控制時間可以達12.9個月。   綜合考量治療效果和副作用,Brigatinib的治療建議劑量為每日90 mg,於七天後增加至每日180 mg。也因為其在ALTA臨床試驗的優異表現,美國FDA加速此藥核准,在台灣2020年8月通過有條件健保給付。

Brigatinib在早期之ALK陽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術前輔助治療有角色嗎? 閱讀全文 »

2025033102 1

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 真的對CDK4/6標靶藥物對的療效不好嗎?

目前台灣核准上市的有三種CDK4/6標靶藥物(abemaciclib、palbociclib 和 ribociclib)可以使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此外,abemaciclib 和 ribociclib 也獲得 FDA 核准可以用於治療復發高風險的 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早期乳癌。   DNA損傷反應的途徑在乳癌的發病機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約10%的乳癌病例起因於同源重組相關基因(如:BRCA1和BRCA2)產生致病性且為遺傳性的突變。現實世界和回顧性的研究發現,有致病性的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患者相比,相較於有致病性的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患者,在使用 CDK4/6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可能比較差。   對此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患者中,確實有觀察到 RB1 基因的融合所導致。而這群患者 CDK4/6i 之所以會出現療效不佳的潛在機制為何呢。   與野生型 BRCA (沒有基因突變) 的乳癌相比,有致病性的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患者,其使用CDK4/6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可能會比較差。已經有證據發現,致病性的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患者會有對荷爾蒙療法之原發性的抗藥性;而p53基因的突變是某些類型乳癌患者產生CDK4/6標靶藥物的抗藥時候,最常見的基因組改變之一;且CDK4/6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不良之結果也與p53基因的突變和基因組的不穩定性有關。而且CDK4/6標靶藥物治療可能會造成有利於 RB1基因改變的乳癌細胞其生存的能力,和增殖其選擇性的壓力,從而導致其對CDK4/6標靶藥物的治療產生抗藥性。     臨床前和臨床試驗的證據顯示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與原發性的抗發藥性有關。雖然大多數罹患的是管腔乳癌,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許多都具有 BRCA2 突變,但目前的文獻也支持 BRCA1 基因的突變與與荷爾蒙療法有抗藥性之間的關聯。在荷爾蒙受體的陽性乳癌中,與 BRCA1野生型的乳房腫瘤相比,BRCA1 基因突變與管腔 B 型、遠端轉移的傾向會增加,並和乳癌細胞的增殖率的提高有關。 BRCA1 與荷爾蒙受體 α (ERα) 之間存在有直接關聯。大約 90% 的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且為荷爾蒙受體陰性乳癌,主要是因為 BRCA1 突變腫瘤因 。    

BRCA基因突變型乳癌 真的對CDK4/6標靶藥物對的療效不好嗎? 閱讀全文 »

2025033101 1

HER2標靶藥物與CDK4/6標靶藥物的合作 開拓三陽性乳癌治療的新格局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AFT-38 PATINA 的結果,CDK4/6標靶藥物的Palbociclib 合併HER2標靶藥物與荷爾蒙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轉移性、所謂的三陽性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患者的無疾病惡化的存活時間。合併palbociclib組的中位無疾病惡化的存活時間為 44.3 個月,而對照組(也就是目前之標準療法)為 29.1 個月。   轉移性三陽性乳癌深具有侵襲性且難以治療,約佔所有乳癌病例的 10%。過去儘管治療取得了進展,但一些患者對抗 HER2標靶藥物與荷爾蒙治療產生了抗藥性,這凸顯了三陽性乳癌深對更優質的替代療法的需求。   PATINA 研究是第一項證實 CDK4/6標靶藥物的Palbociclib對於轉移性三陽性乳癌有幫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這些結果支持了這種以CDK4/6標靶藥物的Palbociclib作為維持治療以減緩疾病進展和改善患者群體臨床結果。   Palbociclib 是一種口服 CDK4/6 抑制劑,於 2017 年獲得 FDA 批准作為初始治療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對於停經後女性,該藥物與芳香化酶抑制劑聯合使用,對於荷爾蒙治療後病情進展的患者,Palbociclib會與fulvestrant聯合使用。  

HER2標靶藥物與CDK4/6標靶藥物的合作 開拓三陽性乳癌治療的新格局 閱讀全文 »

23 1

治療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新療法Imlunestrant 合併Abemaciclib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Imlunestrant 是新一代可以穿透腦的口服選擇性荷爾蒙受體降解劑(簡稱SERD),對於ESR1編碼基因發生突變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也能起到持續的抑制癌症的作用。   在一項名為EMBER-3的第 3 期開放標籤之臨床試驗中,招募了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 (HER2) 陰性的晚期乳癌患者,這些患者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治療期間或之後出現癌症的復發或惡化,可以是單獨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治療,或是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治療與細胞週期依賴性蛋白激酶 4 和 6 (CDK4/6) 抑制劑一起使用。患者以 1:1:1 的比例分配接受單一Imlunestrant藥物治療、單一的標準荷爾蒙藥物治療、或是Imlunestrant 搭配abemaciclib的治療。   該項研究的主要終點是研究者評估對於所有攜帶ESR1基因突變的患者中,以及在所有患者中,使用Imlunestrant與標準治療模式的疾病控制時間,以及在所有同時接受隨機分組的患者中,使用與Imlunestrant單用相比的疾病控制時間。   該項研究的結果: 總體而言,874 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其中 331 名患者接受Imlunestrant的治療,330 名患者接受標準治療,213 名患者接受Imlunestrant-abemaciclib合併的治療。在 256 名具有 ESR1基因突變的患者中,使用Imlunestrant治療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5.5 個月,而使用標準治療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3.8 個月。估計限制平均存活時間為 19.4 個月,使用Imlunestrant療法的患者為 7.9 個月,使用標準療法的患者為 5.4 個月;在整體族群中,使用Imlunestrant的治療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5.6 個月,使用標準療法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為 5.5 個月(疾病進展或死亡的風險比為 0.87)。   共計有426 名接受 imlunestrant-abemaciclib 與單用Imlunestrant治療的患者中,中位疾病控制時間分別為 9.4 個月和 5.5 個月(風險比為 0.57)。

治療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新療法Imlunestrant 合併Abemaciclib 閱讀全文 »

2025032002 1

認識P53基因突變與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及癌症的關係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李-佛美尼症候群 ( (Li-Fraumeni syndrome,簡稱LFS) 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癌症綜合症候群,常與胚系的TP53 致病性或是相似致病性的基因變異有關。   李-佛美尼症候群主要是與位於 17p13 染色體的 TP53 基因發生胚系(遺傳性)之基因突變有關。 TP53 可以編碼 p53 蛋白,這是一種很關鍵的腫瘤抑制因子,參與細胞週期進程的調節、DNA 修復、細胞凋亡和衰老,TP53出現突變會廣泛地導致癌症發展。當腫瘤抑制功能的喪失會導致細胞週期的調控受損、細胞增生不受控制、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增加,最終使受到影響的個體容易發生癌症。   所以,TP53 在維持細胞的損傷對 DNA、缺氧和氧化壓力等壓力源的反應中發揮基礎調節作用,從而保障基因組的完整性。與李-佛美尼症候群相關的 TP53 突變範圍包括各種分子異常,包括錯義突變、移碼突變、框內突變、剪接位點突變和無義突變。   當TP53基因發生錯義突變,會導致 p53 蛋白的胺基酸序列改變,損害其結構的完整性和功能能力。而當TP53基因發生無義突變則會導致 p53 蛋白過早被截斷,消除其抑制腫瘤的特性,並因此加速侵襲性腫瘤表型的出現。相較之下,TP53基因發生移碼突變十,會破壞 TP53 的閱讀框架,導致蛋白質翻譯功能異常和功能的喪失;而TP53基因發生剪接位點突變,則會破壞 RNA 剪接的保真度,從而產生不同的表型結果。   李-佛美尼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癌症易感綜合徵,在一般人群中,其盛行率為 1/5,000 至 1/20,000。從地理分佈上來看,李-佛美尼症候群呈現全球分佈,沒有明顯的民族或種族上的偏好。儘管李-佛美尼症候群本身十分罕見,但它在基因變異的滲透力和表現力的方面則表現出相當大的可變性,並且由於修飾基因、環境的影響以及個體之間的腫瘤譜、發病年齡和疾病軌跡都存在著差異。   李-佛美尼症候群滲透性很高,個體一生中患癌症的風險約為 80%。它的特徵是影響多個器官系統產生多種惡性腫瘤。   與其相關的常見腫瘤包括: 軟組織肉瘤、乳癌、腦腫瘤(例如膠質母細胞瘤和髓母細胞瘤)、腎上腺皮質癌和白血病,特別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散發病例相比,李-佛美尼症候群相關之癌症的發生年齡通常比較小,許多腫瘤是在兒童期或成年早期就診斷出來。此外

認識P53基因突變與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及癌症的關係 閱讀全文 »

2025031901 1

我們要如何因應與治療 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PROC)指的是完成鉑類化療後6個月內,卵巢癌的病情就發生惡化。目前關於PROC 的治療選擇很有限、且預後不良,主要是以非鉑類單藥化療加上bevacizumab(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一直是主要治療方法。幸運的是,目前正在探索化療、PARP抑制劑(聚ADP-核糖聚合酶)或是其他類型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的各種組合,有望可以改善治療成績。此外,針對葉酸受體 α (FR-alpha)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 –ELAHERE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gynx)可以將細胞毒殺性之化療藥物直接遞送至癌細胞,已經成為 PROC 的一種治療方法。 還有WEE1 抑制劑(例如: adavosertib)透過抑制 WEE1 激酶的活性發揮抗癌作用,導致細胞提早進入有絲分裂期,從而增加其DNA 受到損傷的機會,研究發現,對於存在有 TP53 突變的癌細胞,可能會對 WEE1 抑制劑更敏感。而精準醫療之用藥的生物標記,例如分析葉酸受體 α 的表達量或 TP53的突變,可能會適用於識別更有可能對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或是adavosertib等特定療法產生反應的患者,從而實現個體化的治療方法。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2020 年的最新數據,估計全球有 313,959 例新診斷之上皮性卵巢癌病例。這大約佔女性所有新發癌症病例的 3.4%。卵巢癌的發生率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差異。從組織學上看,上皮性卵巢癌包含幾種主要亞型,包括漿液性癌、黏液性癌、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和移行細胞癌。其中,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 (簡稱HGSC) 是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大多數已確診的 HGSC 病例有8成已經是第三或第四期。由於大多數卵巢癌病例被診斷出來是在晚期的,因此預後結果不佳。   晚期卵巢癌的標準治療通常是減瘤手術和含有鉑類化療相結合的方式。近期,卵巢癌的第一線治療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使用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Bevacizumab與PARP抑制劑作為一線治療後的維持治療,以延長疾病緩解時間,並延緩疾病進展。儘管如此,仍仍有某些患者對這些強效的抗腫瘤藥物沒有反應,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抗藥性,導致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PROC)的發生。  

我們要如何因應與治療 鉑類化療抗藥性卵巢癌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