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大小事

2025030504 1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癌症發展的各個階段,不論早期或晚期,癌細胞都可能侵入到血液中,這些細胞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CTC被認為是癌症致死的元兇,它就像癌症的種子,藉由血液循環,到達體內的各個部位,這就是臨床上的「癌症轉移」,所以偵測CTC成為癌症患者可以使用之參考的生物標記。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出現了富集和辨識出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新方法。CTC目前已經被發展用於診斷、風險分層和治療選擇以及治療監測,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癌症轉移風險。   目前透過血液或身體體液(例如:尿液、唾液、肋膜積液、腦脊髓液、、骨髓、痰、唾液和精液等)來檢測癌細胞和其他腫瘤相關產物(包括:循環腫瘤細胞ctDNA),概括稱之為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CTC 屬於其中之一種可行的生物技術,與其他液態切片的生物技術相比,它為我們在分子層面上了解癌症的潛在生物學和轉移等相關事件提供了獨特的資訊。例如:研究發現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與腫瘤本身的變化或治療的反應而有所關聯,相關研究證實,CTC的數量與多種轉移性癌症(乳癌、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的總存活期呈顯著負相關。此外循環腫瘤細胞的數目亦可作為療效及監控腫瘤是否轉移的良好指標。   當癌症出現遠端器官的轉移,其實也暗喻此時的癌症疾病的階段可能已經無法治癒,這是實體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癌細胞的轉移過程中,癌細胞會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這些在血液中循環的癌細胞我們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TC),隨後再次CTC會滲出到遠端器官(例如肺、肝、骨、腦)。CTC為了做好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的準備,脫離原發性腫瘤,CTC 需要失去上皮狀態並轉變為間質的狀態 – 這個過程稱為上皮-間質性轉化 (EMT)。在 EMT 期間,這些亟欲脫離原發性腫瘤的癌細胞之運動性會增強,其細胞間黏附的上皮標記表達隨後減少。最終,這些癌細胞突破的基底膜,侵入周圍組織或進入血管,滲入血液中。   多項研究發現,CTC 的存在與不同實體癌症(包括乳癌、食道癌、胰臟癌和大腸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不良有相關性。研究也發現CTC 可能是適合使用在監控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記。 CTC可能之潛的另一個臨床應用適用於臨床相關癌症的早期診斷,或是癌症的早期偵測與篩檢。   CT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閱讀全文 »

2025030503 1

世界級權威告訴你 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性免疫細胞治療有幫助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於2025年於美國ASCO肝膽腸胃系統癌症研討會上,肝癌世界級權威-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Geffen醫學院Richard S. Finn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癌症中心Lipika Goyal教授,講述了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治療是否有用的議題,茲將演講內容整理如下:   手術切除是目前肝癌唯一的根治性治療方法,但肝癌患者於手術後3年內的復發率高達30%~50%,這麼高的復發率促使許多研究者們積極探索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治療的價值,希望能降低復發率並改善患者總體存活率。   肝癌患者於手術後的癌症復發模式可分為早期復發和晚期復發。   早期復發主要由微小轉移灶所驅動,這些早期復發患者其肝癌通常是腫瘤分化差、腫瘤負荷大,。這些特徵為篩選適合接受輔助治療的高風險患者提供了重要依據。而晚期復發則主要受到肝癌患者所合併之潛在肝臟疾病的影響,例如:肝硬化,在此背景下新發的腫瘤病灶。   肝癌術後輔助治療的目標,主要是延遲癌症的復發,藉以改善存活率,使更多患者獲得治癒機會。然而,肝癌術後輔助治療所面臨的挑戰是需要平衡治療帶來的獲益與其帶來的副作用之間的關係。與晚期肝癌相比,早期階段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耐受閾值更低,這點也讓肝癌術後輔助治療必須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世界級權威告訴你 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性免疫細胞治療有幫助嗎? 閱讀全文 »

2025030303 1

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如何強化DC-CIK細胞療法織成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在體外細胞毒性試驗和裸鼠異種移植模型的研究,先使用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embrolizumab ,而後回輸樹突狀細胞刺激的 CIK(DC-CIK)細胞,如此對肝細胞癌 (HCC) 的治療效果為何?   根據淋巴細胞亞群的特異性 mRNA 特徵進行了存活分析。結果發現,抑制PD-1可以增強了DC-CIK細胞的抗癌作用,優於單用DC-CIK細胞,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 PD-1抑制劑還能夠誘導更有效的免疫細胞浸潤腫瘤。   回輸樹突狀細胞刺激的 CIK(DC-CIK)細胞前,先行阻斷 DC-CIK 細胞上的 PD-1 ,如此可以增強其在體外和體內對肝癌的抗腫瘤殺傷能力。   PD1/PD-L1傳遞免疫抑制的訊號路徑,可以對抗癌之免疫反應進行負面的調節。相當一部分的DC-CIK細胞會表達出PD-1,且肝癌細胞的PD-L1表達也讓肝癌可以逃脫免疫撲殺的機制。且當DC-CIK細胞表達出PD-1的蛋白,反而會讓DC-CIK細胞死亡並失去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所以當我們阻斷 DC-CIK 細胞上的 PD-1或PD-L1,就有機會挽救垂死的DC-CIK 細胞、並且促進其增殖和存活,且不會因此產生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所衍生的副作用,如此可以具體地去增強 DC-CIK 細胞的腫瘤殺傷能力。再者,先使用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去預先處理DC-CIK 細胞,會讓回書到體內的DC-CIK 細胞更能夠延長其存活的時間,且能夠擺脫DC-CIK細胞出現耗竭的狀態,並助其更有效地可以遷移到腫瘤部位,顯著減少癌細胞的遷移。

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如何強化DC-CIK細胞療法織成效? 閱讀全文 »

2025030302 1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將確診為晚期肝癌患者給予DC-CIK細胞治療合併或不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晚期肝癌患者患者分為 (A):對照組(口服標靶藥物sorafenib)和 (B):實驗組(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   每 4 至 8 週對患者進行一次追蹤。記錄每個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和不良事件。   樹突細胞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後展示給免疫系統的其他白血球細胞,是一種抗原呈現細胞;『樹突狀細胞』目的在逆轉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無知,來糾正免疫反應沉默。   為此,我們取出腫瘤的 “危險信號”,也就是腫瘤抗原,直接將抗原記憶在患者的DC上,再回輸體內。如此人體就不會再受到癌症的蒙蔽,可以順利辨識出癌細胞的抗原呈現,並活化T細胞來毒殺腫瘤細胞,進而消除攜帶抗原的癌細胞,而不傷害到自身細胞。這就是施打DC來誘導免疫記憶的治療理論。 樹突細胞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 (DC-CIK) 同樣地也會發揮抗腫瘤的活性,DC-CIK細胞治療其源自於 DC 和 CIK 的功能。 DC-CIK細胞可以辨識病原體後能夠活化免疫功能,CIK能分泌多種細胞激素殺死腫瘤細胞。 DC-CIK治療則是利用DC和CIK進一步促進免疫反應,進而殺死腫瘤細胞。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閱讀全文 »

2025030301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確實可以提升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存活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5年於美國ASCO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研討會公布了第 3 期臨床試驗 TALAPRO-2的最終結果,證實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確實可以提升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存活率。   同源重組修復相關的基因變異與 mCRPC 患者的不良玉後是有關的。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晚期前列腺癌存在有同源重組修復直接或間接相關的 DNA 損傷反應基因的改變,這種改變反而會讓這群mCRPC 患者對 PARP 抑制劑治療敏感。   第 3 期臨床試驗 TALAPRO-2顯示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對於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作為一線治療,並與Enzalutamide加上相比,確實可以改善影像學上的疾病控制時間。   基於這些結果,2023 年 6 月 20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核准Talazoparib (Talzenna, 達勝癌/他拉唑帕尼)搭配Enzalutamide (Xtandi,安可坦/恩雜魯胺,可以用於治療具備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簡稱mCRPC)。以往前列腺癌(或稱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搭多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castration therapy),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而再度復發。   2025年於美國ASCO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研討會上,Fizazi 博士及其同事報告了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作為mCRPC患者之第一線治療的最終總體生存數據、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確實可以提升同源重組修復(簡稱HRR )缺陷型之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存活率 閱讀全文 »

2025022502 1 1

FDA 核准 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用於治療 BCG 無反應的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pmln (商品名ANKTIVA)是ImmunityBio公司研發的一款IL-15突變體與受體融合蛋白結合而成的IL-15受體激動劑藥物。   藥物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於2024年4月獲得了美國FDA核准,可以與卡介苗(BCG)聯合使用,用於治療BCG無反應的非肌肉層浸潤性之膀胱癌(NMIBC)成人患者。   IL-15是一種由多種細胞類型產生的細胞激素,包括活化的樹突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上皮細胞以及骨髓基質細胞等。IL-15對免疫細胞系之自然殺手細胞的發展、生存和增殖是至關重要。此外,IL-15在CD8+ T細胞的擴展和生存中會發出重要的調節作用,包括形成記憶和淋巴細胞的功能。 這些途徑的共同調控,包括: c-Myc、c-Fos、c-Jun、Bcl-2等多種關鍵蛋白的表達,進而影響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存活。   IL-15的信號傳導途徑,包括以下的幾個關鍵步驟: JAK/STAT途徑:IL-15可以透過JAK1/3和STAT3/5之啟動,導致STAT蛋白磷酸化並形成二聚體,進而進入細胞核實現轉錄過程的啟動。

FDA 核准 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用於治療 BCG 無反應的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 閱讀全文 »

2025022501 1

膀胱保留有希望 非肌肉侵犯性高風險膀胱癌新基因療法藥物 Nadofaragene Firadenovec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Nadofaragene firadenovec –vncg(商品名Adstiladrin®)是由Ferring Pharmaceuticals所開發的一種由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所架構的基因療法藥物,主要是一種複製缺陷型重組腺病毒(也稱作rAd-IFNa/Syn3),可以將人類的干擾素α-2b cDNA遞送至膀胱上皮細胞,讓身體產生一種特定的治療性蛋白質來對抗癌症,具有免疫刺激、抗血管新生和細胞凋亡作用。可以用於治療BCG (卡介苗)無反應且為高風險的非肌肉侵犯性膀胱癌(NMIBC)。   膀胱癌是一種常見的癌症類型,通常約有75-80%的患者被診斷為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 (NMIBC),其膀胱內壁內有癌細胞的生長,但不會侵入肌肉層。高風險 NMIBC,包括原位癌 (CIS)。目前NMIBC通常以膀胱內注射卡介苗 (BCG) 和手術切除腫瘤作為治療的方式。膀胱內注射 BCG 因為其免疫刺激的特性,已經成為NMIBC的標準治療。然而,若對於 BCG 治療沒有反應的患者,後續可以選擇的方法其實是很有限的。   為了評估Nadofaragene firadenovec治療BCG (卡介苗)無反應且為高風險的非肌肉侵犯性膀胱癌患者的療效,該項為第三期多中心、開放標籤的、重複劑量的臨床試驗,研究在美國33個中心開展,招募了≥18歲的、ECOG PS評分≤2,且為BCG治療無效的非非肌肉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給予單次膀胱內75 mL的Nadofaragene firadenovec(每毫升劑量有3000億個病毒顆粒),分別在第3、6和9個月重複給藥。然而屬於上尿路系統癌症、前列腺尿道內的尿路上皮癌、淋巴管浸潤、微乳頭疾病或腎積水都排除於試驗之收錄。   研究的主要終點為原位癌(有或沒有高級別的Ta期或T1期腫瘤)的患者在任何時間的完全緩解比例。   研究結果顯示,於2016年9月19日至2019年5月24日入組,共有198例患者接受評估,中間排除了41例,最終157例至少接受了一劑2k7研究藥物,有6例不符合BCG (卡介苗)無反應且為高風險的非肌肉侵犯性膀胱癌的定義,因此未被納入療效分析,最後有151例被納入符合方案給予療效的分析。   103例原位癌(有或無高級別Ta期或T1期腫瘤)患者中,有55例(53.4%)在首次給藥後的3個月內腫瘤

膀胱保留有希望 非肌肉侵犯性高風險膀胱癌新基因療法藥物 Nadofaragene Firadenovec 閱讀全文 »

2025022003 1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 確實可以提升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3 年 6 月 20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核准Talazoparib (Talzenna, 達勝癌/他拉唑帕尼)搭配Enzalutamide (Xtandi,安可坦/恩雜魯胺,可以用於治療具備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簡稱mCRPC)。以往前列腺癌(或稱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搭多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castration therapy),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而再度復發。     TALAPRO-2(NCT03395197)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隊列的3期臨床試驗,招募了 399 名 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 mCRPC 患者,評估了其療效。患者案找1:1的比例隨機分配為:接受Enzalutamide(每日 160 毫克)加上Talazoparib(每日 0.5 毫克)、或是僅接受Enzalutamide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睪丸切除手術,若未進行睪丸切除手術者,則接受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GnRH) 類似物的治療。排除過去已經接受過 mCRPC 全身治療的患者;但是,允許其在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 (mCSPC)階段就已經接受過 CYP17 抑制劑之攝護腺癌藥物或是化療docetaxel的藥物治療。   根據先前使用經接受過 CYP17 抑制劑之攝護腺癌藥物或是化療docetaxel的治療情況進行隨機分層。使用檢測腫瘤組織和/或循環腫瘤 DNA (ctDNA) 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檢測方法去評估是否攜帶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 (ATM、ATR、BRCA1、BRCA2、CDK12、CHEK2、FANCA、MLH1、MRE11A、NBN、PALB2 或 RAD51C)。   主要療效結果的評量是按照 RECIST 1.1 版對軟組織進行的影像學評估其無進展生存期 (rPFS) 和按照前列腺癌工作組第3 標準對骨骼進行影像學評估其無進展生存期 (rPFS),由盲法獨立中央審查委員會進行評估。   2025年於美國ASCO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研討會,由Neeraj Agarwal報告了PARP標靶藥物Talazoparib

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 確實可以提升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閱讀全文 »

22025022001 1

乳癌PARP標靶藥物Talazoparib 可用於治療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3 年 6 月 20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核准Talazoparib (Talzenna, 達勝癌/他拉唑帕尼)搭配Enzalutamide (Xtandi,安可坦/恩雜魯胺,可以用於治療具備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簡稱mCRPC)。以往前列腺癌(或稱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搭多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castration therapy),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而再度復發。   TALAPRO-2(NCT03395197)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隊列的3期臨床試驗,招募了 399 名 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 mCRPC 患者,評估了其療效。患者案找1:1的比例隨機分配為:接受Enzalutamide(每日 160 毫克)加上Talazoparib(每日 0.5 毫克)、或是僅接受Enzalutamide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睪丸切除手術,若未進行睪丸切除手術者,則接受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GnRH) 類似物的治療。排除過去已經接受過 mCRPC 全身治療的患者;但是,允許其在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 (mCSPC)階段就已經接受過 CYP17 抑制劑之攝護腺癌藥物或是化療docetaxel的藥物治療。   根據先前使用經接受過 CYP17 抑制劑之攝護腺癌藥物或是化療docetaxel的治療情況進行隨機分層。使用檢測腫瘤組織和/或循環腫瘤 DNA (ctDNA) 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檢測方法去評估是否攜帶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 (ATM、ATR、BRCA1、BRCA2、CDK12、CHEK2、FANCA、MLH1、MRE11A、NBN、PALB2 或 RAD51C)。   主要療效結果的評量是按照 RECIST 1.1 版對軟組織進行的影像學評估其無進展生存期 (rPFS) 和按照前列腺癌工作組第3 標準對骨骼進行影像學評估其無進展生存期 (rPFS),由盲法獨立中央審查委員會進行評估。   在攜帶有同源重組修復 (HRR) 基因突變的族群中,Enzalutamide加上Talazoparib的合併治療,中位數未達到可

乳癌PARP標靶藥物Talazoparib 可用於治療轉移性的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閱讀全文 »

2025021901 1

標靶治療藥物Lucitanib會是胸腺癌治療的新明星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胸腺癌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通常發生在前縱膈腔。儘管胸腺癌在胸腺腫瘤中屬於較為常見的癌症,但胸腺癌的發病率還是相對較低,大約只占胸腺腫瘤的15%。比起胸腺瘤,胸腺癌其實更具侵襲性、惡性程度更高。由於胸腺癌病例數量較為罕見,目前對這種疾病醫界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都相對不足,造成目前的治療手段相對有限,對於無法手術之胸腺癌的第一線治療通常為化療。而如果化療無效或是病情惡化的患者,後續的治療選擇上較為有限,所以在臨床治療上,無法手術之胸腺癌一旦第一線治療失敗,後續治療將面臨較大困難。因此,對於胸腺癌患者來說,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一個迫切的需求。   目前,晚期胸腺癌的二線或後線治療的探討性研究,大多都是小樣本的單臂研究,到目前為止沒有較大樣本數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可以提供這類患者比較好的實證醫學上的建議。   Lucitanib(德立替尼,代號AL3810),是一種針對FGFR1–3、VEGFR1–3和PDGFRα/β作用的口服、高選擇性的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就是標靶治療,該藥物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進行相關的研究,由中國的海和藥物負責臨床開發、生產和商業化。臨床前研究發現Lucitanib在體外及多種動物腫瘤模型中均顯示出很強的抗腫瘤活性。   而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的第二期臨床試驗(AL3810-202),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Lucitanib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胸腺癌患者中,作為第二線或後線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一個完全針對晚期胸腺癌的隨機性、對照性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同時其研究樣本量也是目前最大的臨床試驗。

標靶治療藥物Lucitanib會是胸腺癌治療的新明星嗎?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