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溫熱治療於癌症醫療上的應用及德國赫克爾紅外線全身熱療儀之介紹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先談談全身性溫熱治療 (WBH) 的歷史 許多古文明的傳統醫學都會藉由喝溫開水、泡澡、熱水浴、浸熱沙或是汗蒸,對人的身體進行物理性的加熱,會有有益身體健康或是治療某些疾病的效果。早在十七世紀,英國醫生托馬斯·西德納姆爵士就已經在爭議性的討論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發燒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工具”,他強調發燒只是一種需要處理的麻煩身體症狀,但實質上卻是機體刺激自我修復過程的一種機制。 在醫學界導入消炎藥物和抗生素之前,古時候的醫生會故意引發患者、或是讓其受到感染到當時認為是可能會危及生命、無法治癒的感染性疾病,藉以引起強烈的發燒反應,來治療疾病,而這也是醫師巧妙、甚至苦思要如何利用身體免疫力誘發去治療疾病的斑斑歷史痕跡。其中,朱利葉斯·瓦格納-賈雷格 (Julius Wagner-Jauregg) 更因為注射瘧疾寄生蟲治療麻痺性癡呆,而榮獲 1927 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桂冠,同時他也報告此舉會改善憂鬱症。 而在癌症治療領域中,也有許多醫生著墨、甚至說是沉溺於這個思惟。早在 1866 年,Wilhelm Busch 就注意到癌友出現發燒反應與腫瘤的消退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而 Friedrich Fehleisen 觀察到了罹患嚴重丹毒的癌症患者,腫瘤反而會因此出現緩解;其中利用發燒治療腫瘤最富盛名的,當屬美國外科醫生”W.B. Coley”。 Coley醫生利用靜脈注射由丹毒鏈球菌和神奇芽孢桿菌所組成的混合物,竟然讓一位肉瘤的病例其腫瘤完全消失, Coley醫生不但報告此案例,且更積極地以此為架構開發出了「科利毒素」,在那個年代科利毒素確實讓部分難治性的惡性腫瘤得到緩解,Coley 醫生也因此被公認為當代「抗癌免疫療法之父」。 直到 20 世紀 的60 年代,使用致熱藥物(例如 Pyrifer、Pyrexal、Vaccineurin)的「主動發燒療法」以及全身性熱療(用物理的方法讓身體變暖),在當年被廣泛接受為是一種醫學療法。 「熱浴」更被全面性地接受為治療感染性和發炎性疾病的方法。 1960 年,Martin Heckel更設計出了全世界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全身性熱療 (WBH) 設備,該設備則是使用近紅外線加熱,並作為熱水浴的替代品,這台設備更是高禾醫院目前使用之德國赫克爾(Heckel)紅外線全身熱療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