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 食道癌中少見的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
食道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癌之一;華人食道癌中最常見的細胞型態是鱗狀細胞 癌(簡稱鱗癌),占比近9成;其次是腺癌,占比約5%;而小細胞癌是食道癌的一種獨特形式,大約佔所有食道癌的0.4%~2.8%。 細胞型態為小細胞癌的食道癌,又稱為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於1952年McKeown首先報告了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案例,腫瘤經常發生於食道中下段。由於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本身具有高侵襲性且易發生轉移,大多數患者在診斷時都已出現了遠端器官的轉移,所以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預後普遍不佳,5 年的總體存活率大約為 6.7–18%。 再者由於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發生率甚低,且尚未進行大型隨機對照試驗,所以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標準治療方法,到目前為止還存有爭議。考慮到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是屬於全身性的疾病,腫瘤生物行為高度類似原發性小細胞肺癌,所以一般會採用多學科的整合性治療。 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臨床特徵 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臨床症狀 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患者所表現的症狀與食道鱗癌患者的症狀極為相似。最常見的症狀是進行性的吞嚥困難,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吞嚥疼痛、體重減輕等症狀。根據統計,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平均男女比例大約為3:1,儘管這一比例在全球範圍內的差異性很大。在中國,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最常見於食道的中段,而在西方國家,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最常見於食道的下段。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危險因子與食道鱗癌是相似,飲酒和吸煙史是有一定關聯性。 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診斷 大多數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患者其在胃鏡檢查中的表現為潰瘍型或瀰漫型的腫瘤;然而,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食道鱗癌和食道腺癌在影像學檢查上的鰾線並沒有特異性的差異。 胃鏡切片是診斷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最常用的方法。可惜的是,手術前就確診為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比率偏低,主要是因為胃鏡活檢(或稱為切片)採集的組織量較小,且同一腫瘤組織中經常是小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腺癌的成分並存。因此在診斷為複雜的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時,可能很難將其與低分化的食道鱗癌區分開來。而為了提高原發性小細胞食道癌的診斷率,有學者建議採用超音波胃鏡導引下的進行細針穿刺活檢,更準確地對黏膜下的病變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