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逸 醫師

2024121901 1

降糖保心的GLP-1受體促效劑(GLP-1RA)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在我們體內,小腸會分泌一些激素協助我們控制血糖,我們通常稱之為腸泌素(incretins),其中和血糖最有相關的兩個為GLP-1 (glucagon-like-peptide-1,類生糖素胜肽-1)及GIP (glucose-dependent-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刺激多肽)。正常情況下,進餐後腸泌素會促進胰島素(insulin)大量分泌,同時又可降低胃排空的速度、抑制升糖素(glucagon)分泌。然而DPP-4(dipeptidyl peptidase 4,二肽基肽酶4)會水解這兩種腸泌素,使GLP-1 及 GIP 迅速被水解成無活性產物。糖尿病用藥之GLP-1受體促效劑(GLP-1RA),則會幫助病人控制血糖還可以降低體重,第二型糖尿病病人身上GLP-1的量比較少,因此可利用增加GLP-1來治療糖尿病。GLP-1受體促進劑(GLP-1RA),除了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也有降低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發生率及減輕體重的效果。   目前台灣核准上市GLP-1注射劑共有四種主要成分,分別為: Exenatide(Byetta 降爾糖和Bydureon 穩爾糖) Liraglutide(胰妥善) Lixisenatide(俐速美) Dulaglutide(易週糖) Semaglutide(Ozempic/ Rybelsus/胰妥讚/善纖達)   過去幾年,人們開始擔心 GLP-1RA 與甲狀腺癌(尤其是髓性甲狀腺癌)發展之間的潛在關聯。儘管有這些憂慮,但一些隨機性的對照試驗病未能證實,接受 GLP-1RA 治療的患者降其鈣素水平會顯著升高,或是髓性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   然而,回顧性的觀察研究和藥物警戒的報告則顯示 GLP-1RA 的使用與甲狀腺惡性腫瘤之間可能存在關聯,這使得GLP-1RA之臨床安全性數據的解釋變得複雜。如前所述,臨床前研究證實,GLP-1受體在甲狀腺的C細胞中有表達,並且GLP-1RA的使用,是會促進囓齒動物模型中C細胞的增生和惡性腫瘤發生,但這些影響在人類中似乎不太明顯。  

降糖保心的GLP-1受體促效劑(GLP-1RA)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閱讀全文 »

2024121807 1

降糖保心的SGLT-2 抑制劑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正常人體的腎臟每日可藉由腎小管回收大約160-180公克的葡萄糖。糖尿病病友代謝葡萄糖失衡,使體內血糖超過腎臟回收葡萄糖的能力,因此多餘的葡萄糖就會出現在尿液中。而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通道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 簡稱SGLT2抑制劑)」這一大類的糖尿病藥品,則是藉由抑制腎小管回收葡萄糖的作用,幫助糖尿病病友把更多的糖排出體外,達到「排糖」效果。除此之外,該類藥品不僅沒有增加潛在的心血管風險,反而提供心血管與腎臟不同程度的好處;目前部分的SGLT2抑制劑也逐步納入治療心衰竭的準則中   屬於SGLT2抑制劑藥物,有:Dapagliflozin(其中文名稱:安達唐(大陸地區)、福適佳(台灣地區), 英文品牌名: Forxiga )、 Empagliflozin、Canagliflozin。   SGLT-2 抑制劑雖有充分證據可以參考的保護心臟和腎臟作用相反,但逐漸有人開始擔心GLT-2 抑制劑潛在的癌症風險,特別是乳癌和膀胱癌。   導因於Dapagliflozin早期的臨床前研究,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觀察到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和男性膀胱癌的發病率有增加,儘管統計學上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且這些考慮因素推遲達了dapagliflozin在 2012 年獲得美國 FDA 的批准,強調需要進一步調查這些風險是否會轉化為臨床結果。   一項追蹤平均 2.2 年,收錄了2154 例乳癌病例的大規模研究發現,無論患者年齡或用藥時間長短,SGLT-2 抑制劑與乳癌風險之間並沒有顯著的關聯。研究包括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在乳癌方面有類似的中性發現。   此外,對60,112 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的研究分析, Dapagliflozin的使用,反而讓乳癌風險會顯著降低,這只是早期追蹤的發現,可能是由於檢測的偏差,而不是實際發病率增加所致。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Dapagliflozin對於癌症,是具有中性、甚至有保護的作用,但長期研究數據則充分確認Dapagliflozin不存在有致癌的風險。

降糖保心的SGLT-2 抑制劑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閱讀全文 »

2024121805 1

胰島素、Pioglitazone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胰島素、口服腸泌素的促分泌劑和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一直是研究的重要焦點。高胰島素血症可能會促進癌症的發生,目前有大量臨床研究在探討了提高胰島素水平的療法,反而會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癌症發生增加。   研究發現,與非糖尿病個體相比,糖尿病個體之癌症發生率明顯增加了 20%,特別是在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以肝癌、胰臟癌和膀胱癌的發生率增加尤其明顯。值得注意的是,一型糖尿病患者也表現出了較高的膀胱癌風險,這表明胰島素治療的致癌潛力可能超出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族群。   進一步的研究檢視了不同胰島素促分泌劑所誘發之相關的癌症風險。台灣國家健康保險資料庫中分析了 8000 多例的的二型糖尿病的癌症患者,而胰島素的使用與總體癌症風險的降低是有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第一代和第二代胰島素的使用與癌症風險會適度增加,但第三代胰島素藥物並未發現其與癌症的顯著相關性。   Pioglitazone(Actos/順醣錠)屬於thiazolidinedione類(TZDs)之第二型糖尿病治療藥物,其作用機轉是活化細胞核上的PPAR-γ,來增加肌肉、脂肪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可減少體內胰島素阻抗性,增強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身體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胰島素,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而除了降血糖的功能外,Pioglitazone 也有助於增加HDL-C並且減少油質脂肪酸,對於心血管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Pioglitazone會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風險,而這種風險似乎與Pioglitazone的劑量和使用時間有關係。而PROactive 試驗引起了期關注,這是一項關於Pioglitazone的關鍵研究,該試驗報告稱,與安慰劑組相比,Pioglitazone組的膀胱癌發病率較高,儘管惡性腫瘤的總體發病率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然而,新興研究對這種關聯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一些研究報告稱,即使在不同種族的人群中,Pioglitazone的使用與膀胱癌發生之間也沒有顯著聯繫。例如,最近一項涉及 6,440 名亞裔印度之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Pioglitazone使用者的膀胱癌發生率並未增加。儘管有這些發現,研究的作者建議謹慎還是要行事,尤其是有血尿史的患者,並確定 58 歲以上是膀胱癌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鑑於這些爭論,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繼續建議有血尿或膀

胰島素、Pioglitazone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閱讀全文 »

202412180301

偏頭痛元凶之CGRP 其與口腔癌之戀戀關係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偏頭痛主要是由抑鈣基因相關胜肽(CGRP-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對於周邊及中樞刺激,造成血管的擴張與發炎,訊號經三叉神經傳遞到腦部感受到疼痛所導致的結果,因此以抑鈣基因相關胜肽為標靶的療法便成為治療偏頭痛的根據。然而神經已經被證明在腫瘤相關的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口腔具有特色性的神經支配,口腔鱗狀細胞癌也經常伴隨有癌症相關疼痛的明顯特徵。而三叉神經節中最豐富的神經肽,當屬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目前發現CGRP對各種癌症的癌症發展,以及癌症相關的疼痛方面,有著極重要的雙重作用。   不只是CGRP與治療偏頭痛的發作有相關,其他的神經肽,例如:PACAP-38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eptide 38) 和 nitric oxide (NO),都被視為潛在的血管擴張劑,也都與偏頭痛的發作有關。臨床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接觸到這些神經肽物質會引發偏頭痛的發作。   在三叉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約半數的神經元在神經末梢,會釋放出含有CGRP的囊泡。一旦釋放,CGRP會結合到相鄰腦膜血管上的平滑肌細胞,啟動蛋白激酶 A(protein kinase A),進而導致血管的舒張。   研究也發現,CGRP 會作用於腦動脈血管,其濃度與細胞內的cAMP 呈正相關。因此,如何在 CGRP 途徑的各個作用點上進行阻斷,成為近年來偏頭痛治療與預防藥物研發的關鍵。這些新型藥物與過去常用的非專一性藥物(乙型阻斷劑、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等)本質上大有所不同,是專門針對偏頭痛病理機轉設計的,因此作用效果較快,且副作用較少,   而目前上有NURTEC (紐舒泰,Rimegepant Sulfate)⼝溶錠。或是傳統的偏頭痛治療藥物—Triptans(翠普登),作用於5-HT1B 或 5-HT1D 受體,或是新型的 Ditans類藥物作用於 5-HT1F受體,都能夠調節 CGRP 的釋放。目前用來預防頭痛發作的肉毒桿菌素,以及NURTEC治療在 CGRP 的調控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因此,以CGRP作為標的的治療模式正如火如荼般地蓬勃發展。

偏頭痛元凶之CGRP 其與口腔癌之戀戀關係 閱讀全文 »

2024121801 1

治療菜花外用藥imiquimod 可否與免疫治療藥物合併 幫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皮膚的表皮細胞受到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在型態上除了產生扁平疣,也可能發生「尋常疣」(verruca vulgaris)。在少數幸運的案例中,這類的病毒疣雖然有可能在人體免疫力的運作下,將病毒消滅而自行消退,但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病毒利用某些方式逃避免疫力的監控 (這點和癌細胞會逃脫免疫力的監控是很像的),而讓疣狀組織得以長期存在,甚至逐漸擴散蔓延,或是傳染給周圍其它的人。   而治療扁平疣與尋常疣有一種不錯的選擇,就是塗抹外用藥imiquimod(咪喹莫特/Aldara Cream/樂得美乳膏),這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可刺激第七型類Toll受體(toll-like receptor 7, TLR7),屬於類Toll受體致效劑(TLR agonist),進而可以調節刺激皮膚的免疫反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受到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   名人陳文茜最近告知其罹患黑色素瘤,大體上這是一種免疫治療敏感的癌症,但陳女士罹患之黑色素瘤,應該不是常見的皮膚來源之黑色素瘤,應該是屬於較為罕見的黏膜黑色素瘤,相對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pembrolizumab,反應較為不佳。而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更是少見的黏膜黑色素瘤。但使用局部imiquimod來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我們可否將之合併使用pembrolizumab來治療口腔復發性黏膜黑色素瘤,真的有機會可以讓腫瘤組織出現病理學上的腫瘤完全緩解嗎?   Imiquimod於1997年二月獲得美國FDA核准正式上市,原始核可的適應症為生殖器與肛門部位的尖圭濕疣(也就是俗稱的菜花),但在許多文獻中,imiquimod亦對一般的病毒疣可發揮治療功效,也可與其它治療方式合併進行。台灣市面販售之「樂得美」乳膏,就是含有imiquimod這一種療效的成份,可以改造人體免疫的反應,.讓人體製造更多的干擾素(interferon)。 干擾素是人體內自然產生的抗病毒物質,所以可以用來治療 18 歲以上成人生殖器外部的疣,肛門周圍的疣和濕性尖疣。   但其於癌症治療上確實有其潛力。如上所述,imiquimod是一種Toll受體致效劑,已經被證明具有透過啟動細胞凋亡和活化,來輔助 T 細胞所介導的抗腫瘤作用。當其與 Toll受體致效劑結合後,imiquimod會活化核因子-κB,從而刺激促發炎的細胞激素(介白素-6/8)和先天

治療菜花外用藥imiquimod 可否與免疫治療藥物合併 幫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閱讀全文 »

20241210 1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 68%患者接受化療。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基於藥物之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但治療效果很有限。主要處置藥物包括神經性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驚厥藥、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影響離子通道的物質(pregabalin和carbamazepine)和營養補充品。偏向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包括抗氧化劑(例如,α-硫辛酸、穀胱甘肽和維生素E)和神經保護劑(銀杏葉、麩醯胺酸)、補充鈣/鎂。但還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治療劑量或停止化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化療療效是否會打折,接踵而至的癌症失控。 光生物調節療法 (PBM), 或稱為低強度雷射療法,是由 Endre Mester 於 1967 年發現。 PBM主要是應用雷射二極體或發光二極體產生的可見光和/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組織修復並減少發炎和神經性疼痛。光生物調節療法(PBM)是癌症患者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與支持治療的新興治療工具。,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成效。 PBM 在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處置是有有幫助的,且回溯性研究分析發現,PBM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閱讀全文 »

2024120903 1

降糖減重藥物Mounjaro (tirzepatide/替澤帕肽)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目前關於Tirzepatide在癌症發生與發展中的作用,證據仍然有限且尚無定論。   最近一項針對 2 期和 3 期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的統合性分析發現,使用Tirzepatide治療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並未有顯著增加罹癌的風險。這項統合分析包括九個隨機對照試驗,無論是主要結果或次要結果,都沒有發現任何類型癌症的發生率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增加。然而,本研究有局限性,包括樣本量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36 至 72 週)以及報告的癌症事件數量有限。這些限制讓我們需要對研究結果進行謹慎的解釋,因為相對較短的追蹤期可能無法捕捉許多癌症的完整潛伏期。   此外,來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之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FAERS) 的數據,引發了有關Tirzepatide與罹患髓性甲狀腺癌風險增加之間,是否有潛在關聯的問題。具體而言,與其他糖尿病藥物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Tirzepatide治療的患者發生髓性甲狀腺癌病例的可能性,確實高出 了13.67 倍。   雖然這項訊號值得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良事件報告資料庫會受到各種偏見和混雜因素給影響,並且無法建立因的果關係。   Tirzepatide的整體安全性似乎與其他 GLP-1RA 相似,除了潛在的甲狀腺癌風險可能增加之外,Tirzepatide與癌症風險之關係,似乎與現有的同類療法應該是一致的。  

降糖減重藥物Mounjaro (tirzepatide/替澤帕肽)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閱讀全文 »

2024120902 1

搞定血糖 可以讓癌症的控制更理想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你可能不知道,糖尿病竟然也是多種癌症的重要危險因子,而且糖尿病的治療藥物對部分癌症的發聲與發展,竟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糖尿病是一場嚴重的全球健康危機,目前約有 5.37 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預估到 2030 年人數將增加到 6.43 億。而糖尿病其與惡性腫瘤之間有著複雜的雙向關係,會影響癌症的預後和結果。   在這些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中,二甲雙胍(metformin)很早就發現到其擁有潛在的抗癌作用,而備受關注。metformin主要是透過調節 AMP 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 (AMPK/mTOR) 的訊號傳遞路徑,以及誘導自噬的作用,來達到抗癌效果。除了二甲雙胍之外,其他傳統的降血糖藥物,例如胰島素、硫醯基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簡稱SU)、Pioglitazone (商品名:Actos)和二肽基肽酶4 (dipeptidyl peptidase-4,簡稱DPP-4) 抑制劑與,也有相關研究其在癌症生物學中的作用。   甚至新型降血糖藥物,例如:胰高血糖素樣肽1 (簡稱GLP-1) 受體激動劑、雙GLP-1/ GIP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 激動劑,以及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簡稱(SGLT- 2)抑制劑(目前這一類藥物在市面上主要有三種:empagliflozin、dapagliflozin、canagliflozin),不僅能夠改善血糖的控制,還帶來了顯著的心血管和腎臟益處,徹底改變了目前糖尿病的處置,也有相關研究其在癌症生物學中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證據支持,癌症是導致第 1 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將近 20% 的癌症患者同時被診斷有糖尿病。這種關係被認為是因為兩種似乎沒關聯的疾病,竟然擁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機制,包括高胰島素血症、慢性發炎和氧化壓力,高血糖會促使有利於癌症發生的細胞環境形成。另外,高胰島素血症與癌症風險增加是有關的。   此外,Pioglitazone是一種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 (簡稱PPAR-γ) 的激動劑,Pioglitazone過去被發現有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風險增加之文獻報告,但Pioglitazone在乳癌、肺癌和大腸癌中卻表現出良好的抗癌效果。   DPP-4具有調節腸泌素活性的持續時間,進而影響其代謝作用。而腸泌素的發展更改變了 2 型糖尿

搞定血糖 可以讓癌症的控制更理想嗎? 閱讀全文 »

2024120901 1

腮腺的癌肉瘤伴隨腹部轉移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腮腺的癌肉瘤是一種致命且極具侵襲性的惡性腫瘤,具有很高的局部復發和遠端轉移的可能性。診斷後 10 個月研究報告的中位數存活率為 63%。大多數 腮腺的癌肉瘤會轉移至肺部,偶爾有病例報告腹部轉移,接下來就是一例之腮腺的癌肉瘤伴隨腹部轉移。   一名 72 歲男性就診,發現右腮腺區有腫塊,腫塊在 2 個月內迅速地腫大。他過去的病史包括 20 年前因為胃潰瘍接受胃次全切除手術,以及 1 年前因為直腸中分化腺癌(第一期)接受低位前切除術。   於手術前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右腮腺淺葉有相對清晰的異質性增強實質病變,伴隨鈣化,無區域淋巴結轉移跡象。   細針穿刺切片的標本顯示,腫瘤壞死背景上含有許多惡性上皮細胞簇和散在性之非典型的梭形細胞。由於懷疑患是惡性腫瘤,患者接受了腮腺全切除手術。   手術標本大體檢查發現一多灶性、邊界不清楚、灰白色、不均勻的實體腫瘤,伴隨有鈣化,尺寸為3 × 2.5 cm。顯微鏡下,腫瘤由兩種惡性成分組成-上皮癌症和肉瘤,在預先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的背景下,包膜和鄰近組織有多灶性的侵犯(> 1.5 mm)。該腫瘤的上皮癌症成分是鱗狀細胞癌和低分化腺癌組成,而肉瘤成分主要由骨肉瘤所組成。該癌肉瘤觀察到許多有絲分裂象和壞死病灶。外部手術切除邊緣顯示有腫瘤侵犯。  

腮腺的癌肉瘤伴隨腹部轉移 閱讀全文 »

20241209 1

罕見的腮腺癌肉瘤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唾液腺的癌肉瘤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唾液腺惡性腫瘤,部分是起源於先前就已經存在的唾液腺良性腫瘤,也可能是一開始就是癌肉瘤。癌肉瘤是由惡性上皮和間質成分組成,是一種惡性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tumor)。1951年首次被披露,唾液腺的癌肉瘤極為罕見,由 Kirklin 等人於 1951 年首次通報腮腺的癌肉瘤。而惡性混合瘤這一詞是由 King Jr 於 1976 年創造。   唾液腺的惡性混合瘤,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組織學實體:多形性腺瘤癌(為最常見)、轉移性混合瘤(metastasizing mixed tumor)和癌肉瘤(Carcinosarcoma)。唾液腺的惡性混合瘤有99%以上是源自於多形性腺瘤,只有0.2%是原發性癌肉瘤或是真正的惡性混合瘤。     迄今為止文獻報告的腮腺的癌肉瘤病例不到 100 例。癌肉瘤是高惡性度的癌症,具有侵犯性的臨床病程,54% 的病例會有遠端轉移。古普塔等人回顧了 1973-2015年之42 年來的66 例唾液腺癌肉瘤,發現最常見於60至七十歲,男性佔多數。腮腺是唾液腺的癌肉瘤最常見的部位(占比78%),其次是下頷腺 (19%) 和小唾液腺。唾液腺的癌肉瘤在上顎最常見。   而43.9% 的唾液腺的癌肉瘤病例就診時腫瘤的平均大小超過 4 厘米,並且會有實質外的擴展。腮腺癌肉瘤只佔所有唾液腺腫瘤的 0.05%,佔所有唾液腺惡性腫瘤的 0.1%,僅佔所有頭頸癌的 1-3%。根據研究,其發生率為每年每 100 萬人中有 3.9 至 4.7 例。     事實上癌肉瘤是一種臨床上具有高度復發風險的侵襲性疾病,目前關於多形性腺瘤癌肉瘤的治療仍然具有挑戰性,因為是罕見的癌症、腫瘤行為高度侵犯性以及與良性多形性腺瘤有一定的相似性。最常見的良性唾液腺腫瘤是多形性腺瘤。 6% 的病例會轉化為惡性腫瘤,即多形性腺瘤癌。   典型的患者其表現是腮腺區域臉部腫塊增大。全身症狀常常不存在。首次出現的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身體檢查結果是腮腺區域腫脹和增大、顏面神經缺陷以及頸部可能性的淋巴結腫大。    

罕見的腮腺癌肉瘤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