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

2025102007 1

EZH2 抑制劑tazemetostat (達唯珂/ TAZVERIK)合併免疫治療 未來抗癌新希望?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EZH2 抑制劑-tazemetostat (達唯珂/ TAZVERIK/他澤美司他)是一種用於治療特定癌症的藥物,Tazemetostat 是一種口服藥物,屬於「甲基轉移酶抑制劑」,是一種選擇性的EZH2抑制劑,作用在對濾泡性淋巴瘤的發病機制至關重要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上,可以透過抑制EZH2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目前該藥物被核准用於治療以下兩種癌症:患有無法完全切除的轉移性或局部晚期上皮樣肉瘤的成人和16歲以上兒童,以及對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尤其是有EZH2基因突變的患者)進行治療,並且已接受至少兩種全身治療。 也適用於沒有理想替代治療方案的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EZH2 的活性,它可以阻止過度甲基化,並抑制癌細胞的去分化,從而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Tazemetostat本身並非免疫療法,而是一種透過抑制 EZH2 酶發揮作用的標靶療法,可以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pembrolizumab、Nivolumab或Atezolizumab等免疫療法藥物聯合使用來對抗癌症。其機制不同於傳統的免疫療法,後者直接利用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相反,Tazemetostat的作用於促進癌細胞生長的特定蛋白質,使其成為一種標靶療法,利用Tazemetostat的標靶作用以及免疫療法來活化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能力。   每日早晚口服800 mg劑量的Tazemetostat與pembrolizumab合併用藥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紅血球數降低和疲勞。使用Tazemetostat可以標靶選擇性抑制EZH2,可上調抗PD-1抗藥性頭頸癌細胞株和小鼠模型中HLA I類分子的表達,增加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增殖、IFN-γ產生、CXCL10表達和腫瘤細胞毒殺性。在抗PD-1抗藥性頭頸癌細胞株模型中,Tazemetostat與抗PD-1藥物合併使用可抑制腫瘤生長。  

EZH2 抑制劑tazemetostat (達唯珂/ TAZVERIK)合併免疫治療 未來抗癌新希望? 閱讀全文 »

2025102005 1

認識抗癌藥物-EZH2 抑制劑tazemetostat (達唯珂/ TAZVERIK/他澤美司他)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SMARCA4 缺陷型癌細胞對EZH2 (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的抑制劑藥物表現出敏感性,EZH2 是 PRC2 的催化亞基。EZH2 抑制劑可以有效抑制SMARCA4基因異常的癌症的生長。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是EZH2 抑制劑-tazemetostat (達唯珂/ TAZVERIK/他澤美司他)。   目前tazemetostat是一種用於治療特定癌症的藥物,Tazemetostat 是一種口服藥物,屬於「甲基轉移酶抑制劑」,是一種選擇性的EZH2抑制劑,作用在對濾泡性淋巴瘤的發病機制至關重要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上,可以透過抑制EZH2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目前該藥物被核准用於治療以下兩種癌症:患有無法完全切除的轉移性或局部晚期上皮樣肉瘤的成人和16歲以上兒童,以及對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尤其是有EZH2基因突變的患者)進行治療,並且已接受至少兩種全身治療。 也適用於沒有理想替代治療方案的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EZH2 的活性,它可以阻止過度甲基化,並抑制癌細胞的去分化,從而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上皮樣肉瘤(epitheloid sarcoma)是一種罕見的軟組織肉瘤,大約30-50%的上皮樣肉瘤患者會出現轉移。而EZH2是上皮樣肉瘤細胞中的重要驅動基因, EZH2抑制劑Tazemetostat應用在治療上皮樣肉瘤中的作用目前是值得觀察,2019年發表的NCT02601950試驗結果發現,tazemetostat在晚期上皮樣肉瘤患者中取得疾病控制率達26%,且觀察到持久的療效獲益。其中整體腫瘤反應率為15%,疾病控制率為26%,患者的中位整體存活時間為82.4周,而Tazemetostat 的耐受性良好,治療期間出現的副作用均為輕度到中等,最常見的疲勞(39%)、噁心(35%)。而Tazemetostat的安全性不錯,較少有患者出現治療相關的嚴重副作用。   Tazemetostat之用法用量:TAZVERIK的推薦劑量為800 mg,口服,每日兩次,進食或不進食,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接受的毒性。搭配一整杯水口服此藥物。請遵循處方標籤上的指示服用。請勿切割、弄碎或咀嚼此藥物。請吞服整顆錠劑。可搭配或不搭配食物服用。若此藥物使胃不舒服,請搭配食物服用。除

認識抗癌藥物-EZH2 抑制劑tazemetostat (達唯珂/ TAZVERIK/他澤美司他) 閱讀全文 »

2025102003 1

該如何治療SMARCA4基因出現突變的癌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SMARCA4 突變與多種癌症有關,最顯著的例子是它在肺癌中作為抑癌基因的作用,但在其他情況下也可能作為致癌基因。   該基因失活突變可以導致 SMARCA4 缺陷型未分化(undifferentiate)腫瘤,這種腫瘤侵襲性強且預後不良,常見於肺癌、子宮癌和胃腸道癌。這些改變會影響細胞調控基因的表現和染色質的方式,進而影響其治療效果,導致不良預後。   在癌症中的作用: SMARCA4 已經被證實是一種抑癌基因,尤其是在肺癌中。它是 SWI/SNF 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的一部分,有助於控制基因表現、細胞分化和細胞週期。SMARCA4 基因突變存在於多種癌症中,包括非小細胞肺癌、子宮癌、胃腸道癌和膀胱癌。SMARCA4 突變的臨床意義,通常與較差的臨床結果和對標準療法的療效降低有關。   一部分胰臟癌患者,如果 SWI/SNF 複合染色質重塑基因(例如 ARID1A、ARID1B、PBRM1、SMARCA4 和 SMARCB1)出現有變異,則可以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產生反應。雖然這些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存在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但其他患者則錯配修復蛋白沒有缺陷,   早期 SMARCA4 基因出現缺陷,會導致胰臟癌的癌前病變去分化變為侵襲性癌。然而,在晚期胰臟癌階段,SMARCA4基因的過度表現後會透過活化參與上皮間質轉化(EMT)的基因來促進腫瘤的生長。所以,SMARCA4基因出現缺陷的胰臟癌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腫瘤,預後極差。 SMARCA4:一種多功能腫瘤抑制因子。SMARCA4與癌症相關的功能包括:但不限於結合BRCA1、調節MYC和sonic hedgehog因子的表達,以及透過其在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中的作用來調節轉錄。然而,SMARCA4具有多效性的功能效應,並調控多種其他轉錄路徑和生物學特性。   SMARCA4 是癌症中最常見的異常染色質重塑的ATP 酶之一;SMARCA4 基因變異在大約 5~ 7% 的人類癌症中發生;此外,該基因突變也是某些癌症的標誌。例如,在絕大多數高血鈣症型卵巢小細胞癌中均可檢測到 SMARCA4基因出現失活性的突變。SMARCA4 缺陷也是胸部肉瘤樣腫瘤(thoracic sarcomatoid tumors) 和子宮惡性橫紋肌樣癌(未分化子宮肉瘤/undiffe

該如何治療SMARCA4基因出現突變的癌症? 閱讀全文 »

2025092410 1

PRMT5標靶治療在胰臟癌的最新發展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胰腺導管腺癌 (簡稱胰臟癌/PDAC) 的發生率持續上升,2022 年全球新增胰臟癌病例大約 50 萬例。鑒於胰臟癌發生率的不斷上升,加上胰臟癌目前全身性治療藥物的有效性不足,引發了醫界對這項棘手疾病未來治療方案的擔憂。   胰臟導管腺癌(簡稱胰臟癌)主要由克KRAS致癌基因突變所致。由於 KRAS 在胰臟癌發病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KRAS標靶藥物近期已顯示出初步臨床療效。然而,考慮到目前已記載的緩解率以及對KRAS標靶藥物的抗藥性發展,需要更多標靶治療。目前的臨床數據顯示,接受KRAS標靶藥物之單藥治療的患者整體腫瘤緩解率僅為 30%,且經常會出現抗藥性]。這凸顯了確定和實施更多治療標靶以改善長期療效的必要性。   PRMT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 5)與胰臟癌關鍵的致癌過程有關,包括上皮-間質轉化 (EMT)、MYC 和 Hippo 信號通路、糖酵解以及治療抗藥性。PRMT5標靶治療的最新發展代表了胰臟癌的重大進步,並為胰臟癌治療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選擇。     PRMT5 在胰臟癌的作用 翻譯後修飾在調節蛋白質的功能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翻譯後修飾網路的中斷與癌症有關。其中,由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催化的精氨酸甲基化,代表了一種獨特的翻譯後修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在不同腫瘤疾病的病理生物學上發揮關鍵作用。迄今為止,已在哺乳動物中鑑定出 9 種的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PRMY)。所有 PRMT 均可以催化精胺酸單甲基化;然而,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 5(PRMT5)是一種 II 型蛋白精胺酸甲基轉移酶(如下圖),可特異性催化對稱二甲基精胺酸 (sDMA) 的形成。 PRMT5 會形成同源四聚體,並與甲基化酶體蛋白 50 (MEP50/WDR77) 相互作用,形成活性異源八聚體複合物。 PRMT5 甲基化各種蛋白質,包括:組蛋白、RNA 結合蛋白 (RBP)、轉錄因子、DNA 修復蛋白和參與訊號傳導的蛋白質。 PRMT 和 PRMT5 在胰臟癌中的功能 A 九種蛋白質精氨酸甲基轉移酶 (PRMT) 分為三類: I 型酶,催化不對稱去甲基化 (aDMA); II 型酶,介導對稱去甲基化 (sDMA); III 型酶,催化單甲基化 (MMA)。

PRMT5標靶治療在胰臟癌的最新發展 閱讀全文 »

2025080605 1

腫瘤指標CA19-9升高 一定是胰臟癌嗎?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指標CA19-9升高 一定是胰臟癌嗎? 閱讀全文 »

2025070114 1

Minnelide(雷公藤內酯醇) 一種用於治療胰臟癌和肝癌、乳癌的新型藥物?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雷公藤內酯醇是一種從中藥植物雷公藤中提取的二萜三環氧化合物,已在多種腫瘤細胞株中顯示出作為潛在化療選擇的巨大潛力。由於在體內的溶解度有限,明尼蘇達大學透過添加磷酸酯基合成了 Minnelide(Minne=明尼蘇達州,-lide=雷公藤內酯醇),該基團會生成一種化學不穩定的化合物。   Minnelide 被研究者發現對胰臟癌和肝癌細胞株都有顯著療效。研究發現,有些細胞系的細胞死亡是凋亡的,而有些細胞系的細胞死亡則是自噬誘導。   Sorafenib是一種口服多激酶抑制劑,因其廣泛抑制細胞信號傳導和腫瘤血管生成,在肝細胞癌中具有抗增殖活性。Sorafenib主要透過在 Raf 激酶水平上靶向 Raf/絲裂原活化蛋白胞外激酶/ERK 信號傳導來發揮其抗腫瘤細胞增殖作用,同時透過靶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受體 2/-3 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 β 酪氨酸激酶發揮抗血管生成作用。雖然Sorafenib可能提供適度的生存獲益,但其廣譜的標靶活性也伴隨著一系列不良副作用,Sorafenib這些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出血、骨骼和肌肉疼痛以及多發性皮疹等,可能嚴重到需要停藥,或導致一定程度的不遵從性,最終削弱Sorafenib的有益作用。   為了驗證Minnelide和Sorafenib合併用藥在體內是否同樣有效,將Huh7細胞植入無胸腺裸鼠的側腹。當腫瘤長至約400立方毫米時,將裸鼠隨機分為四組:生理食鹽水組、Sorafenib組(10毫克/公斤體重)、Minnelide(0.42毫克/公斤體重)以及Sorafenib/Minnelide合併用藥。與生理食鹽水組或單獨使用任一藥物治療相比,接受Sorafenib/Minnelide合併用藥的動物之腫瘤則是顯著消退。   胰臟的腺鱗癌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是一種高度侵襲性的胰腺癌變體,會過度表達 MYC。 Minnelide可降低 MYC 的表達。目前已經開展一項第二期臨床試驗在測試 Minnelide 對晚期難治性胰臟腺鱗癌患者的療效。

Minnelide(雷公藤內酯醇) 一種用於治療胰臟癌和肝癌、乳癌的新型藥物? 閱讀全文 »

2025060307 2

腫瘤電場治療(tumor-treating fields,TTFields) 胰臟癌患者新希望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腫瘤電場治療(tumor-treating fields,TTFields),是一種新的癌症治療模式,透過輸出低強度、中等頻率、交變的電場至癌細胞,從而干擾癌細胞的分裂過程,造成抗癌的效果。與其他癌症治療方式不同,TTFields主要是運用物理原理來發揮抗癌療效。   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將於2025年5月30日-6月3日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舉行。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年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最具權威的臨床癌症治療的會議。   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報告了名為PANOVA-3的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發現TTFields合併化療(Gemcitabine/Nab-Paclitaxel),可以顯著改善局部晚期胰臟癌患者的生存期,此舉或終將改變治療的標準   研究背景 迄今為止,尚無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其對局部晚期胰臟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期上的獲益。腫瘤電場治療 (TTFields) 是一種可以提供干擾癌細胞分裂的電場。TTFields療法已被FDA核准用於治療膠質母細胞瘤、胸膜間皮瘤和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   一項針對胰臟癌的早期試驗顯示,TTFields療法聯合Gemcitabine/Nab-Paclitaxel(無論是否聯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具有安全性和初步療效。

腫瘤電場治療(tumor-treating fields,TTFields) 胰臟癌患者新希望 閱讀全文 »

2025020401 0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A 19-9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A 19-9 閱讀全文 »

2025020303 0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A 15-3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CA 15-3 閱讀全文 »

20241113 1

美國FDA 授予CLDN18.2標靶藥物 Osemitamab 為治療胰臟癌的孤兒藥

高禾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儘管過去許多研究指出使用樹突狀細胞(DC,dendritic cell)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CIK。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治療胰臟癌呈現出有希望的結果,但其臨床效果和安全性仍然存在著一些爭議,且缺乏足夠的實證醫學上的證據。一項系統性回顧與分析研究,進對了 21 項臨床試驗果關於(DC-CIK) 免疫細胞治療胰臟癌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了薈萃分析,希望藉此以實證醫學上的角度,更好地去嚴謹地評估DC-CIK免疫細胞在臨床實務上去治療胰臟癌的臨床安全性和療效。   該系統性回顧與分析研究檢索PubMed、Cochrane圖書館、CNKI和WANFANG資料知識服務平臺,篩選出關於DC-CIK 免疫細胞治療胰臟癌的臨床試驗。然後使用 RevMan 5.3 和 Stata 12.0 對研究數據進行薈萃分析。   該系統性回顧與分析的研究結果如下: 共收錄了21項篇臨床試驗研究,共有1549名患者。與傳統胰臟癌的治療相比,DC-CIK 免疫細胞治療改善胰臟癌的療效,並且提高了腫瘤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總體存活率等臨床指標。此外,DC-CIK 免疫細胞治療也降低了疾病失控率以及死亡率、CD8+、CD4+CD25+CD127T淋巴細胞和介白素-4。此外,DC-CIK 免疫細胞治療之副作用發生率也較傳統胰臟癌的治療為低(22%)。  

美國FDA 授予CLDN18.2標靶藥物 Osemitamab 為治療胰臟癌的孤兒藥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