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精準醫療

2025030504 1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癌症發展的各個階段,不論早期或晚期,癌細胞都可能侵入到血液中,這些細胞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CTC被認為是癌症致死的元兇,它就像癌症的種子,藉由血液循環,到達體內的各個部位,這就是臨床上的「癌症轉移」,所以偵測CTC成為癌症患者可以使用之參考的生物標記。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出現了富集和辨識出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新方法。CTC目前已經被發展用於診斷、風險分層和治療選擇以及治療監測,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癌症轉移風險。   目前透過血液或身體體液(例如:尿液、唾液、肋膜積液、腦脊髓液、、骨髓、痰、唾液和精液等)來檢測癌細胞和其他腫瘤相關產物(包括:循環腫瘤細胞ctDNA),概括稱之為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CTC 屬於其中之一種可行的生物技術,與其他液態切片的生物技術相比,它為我們在分子層面上了解癌症的潛在生物學和轉移等相關事件提供了獨特的資訊。例如:研究發現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與腫瘤本身的變化或治療的反應而有所關聯,相關研究證實,CTC的數量與多種轉移性癌症(乳癌、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的總存活期呈顯著負相關。此外循環腫瘤細胞的數目亦可作為療效及監控腫瘤是否轉移的良好指標。   當癌症出現遠端器官的轉移,其實也暗喻此時的癌症疾病的階段可能已經無法治癒,這是實體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癌細胞的轉移過程中,癌細胞會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這些在血液中循環的癌細胞我們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TC),隨後再次CTC會滲出到遠端器官(例如肺、肝、骨、腦)。CTC為了做好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的準備,脫離原發性腫瘤,CTC 需要失去上皮狀態並轉變為間質的狀態 – 這個過程稱為上皮-間質性轉化 (EMT)。在 EMT 期間,這些亟欲脫離原發性腫瘤的癌細胞之運動性會增強,其細胞間黏附的上皮標記表達隨後減少。最終,這些癌細胞突破的基底膜,侵入周圍組織或進入血管,滲入血液中。   多項研究發現,CTC 的存在與不同實體癌症(包括乳癌、食道癌、胰臟癌和大腸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不良有相關性。研究也發現CTC 可能是適合使用在監控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記。 CTC可能之潛的另一個臨床應用適用於臨床相關癌症的早期診斷,或是癌症的早期偵測與篩檢。   CT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閱讀全文 »

2025020301 1

人類外顯子基因定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在癌症中的應用

陳彥瑜博士撰文 英國劍橋大學藥物基因醫學博士 健曜國際有限公司研發長/共同創辦人 長庚醫院精準醫學計畫專案顧問 曾任 長庚大學智慧醫療創新學程兼任教授 怡仁醫院LDTs基因體實驗室主任

人類外顯子基因定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在癌症中的應用 閱讀全文 »

2024121801 1

治療菜花外用藥imiquimod 可否與免疫治療藥物合併 幫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皮膚的表皮細胞受到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在型態上除了產生扁平疣,也可能發生「尋常疣」(verruca vulgaris)。在少數幸運的案例中,這類的病毒疣雖然有可能在人體免疫力的運作下,將病毒消滅而自行消退,但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病毒利用某些方式逃避免疫力的監控 (這點和癌細胞會逃脫免疫力的監控是很像的),而讓疣狀組織得以長期存在,甚至逐漸擴散蔓延,或是傳染給周圍其它的人。   而治療扁平疣與尋常疣有一種不錯的選擇,就是塗抹外用藥imiquimod(咪喹莫特/Aldara Cream/樂得美乳膏),這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可刺激第七型類Toll受體(toll-like receptor 7, TLR7),屬於類Toll受體致效劑(TLR agonist),進而可以調節刺激皮膚的免疫反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受到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   名人陳文茜最近告知其罹患黑色素瘤,大體上這是一種免疫治療敏感的癌症,但陳女士罹患之黑色素瘤,應該不是常見的皮膚來源之黑色素瘤,應該是屬於較為罕見的黏膜黑色素瘤,相對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pembrolizumab,反應較為不佳。而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更是少見的黏膜黑色素瘤。但使用局部imiquimod來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我們可否將之合併使用pembrolizumab來治療口腔復發性黏膜黑色素瘤,真的有機會可以讓腫瘤組織出現病理學上的腫瘤完全緩解嗎?   Imiquimod於1997年二月獲得美國FDA核准正式上市,原始核可的適應症為生殖器與肛門部位的尖圭濕疣(也就是俗稱的菜花),但在許多文獻中,imiquimod亦對一般的病毒疣可發揮治療功效,也可與其它治療方式合併進行。台灣市面販售之「樂得美」乳膏,就是含有imiquimod這一種療效的成份,可以改造人體免疫的反應,.讓人體製造更多的干擾素(interferon)。 干擾素是人體內自然產生的抗病毒物質,所以可以用來治療 18 歲以上成人生殖器外部的疣,肛門周圍的疣和濕性尖疣。   但其於癌症治療上確實有其潛力。如上所述,imiquimod是一種Toll受體致效劑,已經被證明具有透過啟動細胞凋亡和活化,來輔助 T 細胞所介導的抗腫瘤作用。當其與 Toll受體致效劑結合後,imiquimod會活化核因子-κB,從而刺激促發炎的細胞激素(介白素-6/8)和先天

治療菜花外用藥imiquimod 可否與免疫治療藥物合併 幫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閱讀全文 »

2024112801

定期偵測ctDNA 可否用來監控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情變化?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能用非侵入性或最少侵入性的方式取得檢體,檢體裡可能包含腫瘤脫落的細胞,或與腫瘤相關的DNA。液態切片較常見的是血液檢體,其他如尿液、肺癌的肺積水、肝癌的腹水,或腫瘤轉移腦部的病人有腦脊髓液,這些液態檢體都可界定在液態切片之內。   隨著定序技術越來越進步,可以在茫茫血液中撈出可能與癌症相關的DNA片段,對這群所謂的循環腫瘤DNA(ctDNA)做定序,對於難以取得活體組織切片的病人而言,液態切片不失為一個機會。   血液中有遊離DNA(Circulating Cell Free DNA, 簡稱cfDNA),是在血液中漂來漂去的DNA片段,來源是細胞脫落或凋亡後,其DNA釋放到血液循環內的DNA。如果體內有腫瘤,癌細胞也會釋放DNA到血液中,稱作「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它的半衰期很快,一到兩小時就會消失。   癌症病人的cfDNA 中,有部分是ctDNA,可進一步做聚合酶鏈鎖反應(PCR)或次世代定序,分析基因是否異常。循環腫瘤DNA(ctDN)是指腫瘤細胞死亡或代謝釋放到血液中的遊離DNA片段,因此臨床上可以藉由簡單的抽血萃取血液中這些微量懸浮的腫瘤DNA進行基因定序檢測的方式,確認是否帶有標靶藥物所對應的基因突變,若患者帶有對應基因突變,則可以適用該標靶藥物。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以同時檢測多個癌症基因,找尋是否有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根據臨床文獻,病友若於手術後/輔助性化療完成後仍可以於血液中檢測到循環腫瘤DNA(ctDNA),通常表示病友體內可能仍有微量殘存疾病且具高度復發風險,因此這樣的資訊可以協助醫師制定病友後續更加個人化的追蹤及治療計畫,以達到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的。   偵測ctDNA可以用於手術後的追蹤以及監控癌症病況的變化,特別是在藥物治療期間及結束療程之後,提早發現是否復發或產生抗藥性基因的突變,與傳統的活體組織切片相比,偵測ctDNA的優點如下: 減少對身體的嚴重侵入性,可以反覆地偵測ctDNA。   由於ctDNA 的半衰期很短,最多兩小時就會消失,可即時反應腫瘤在人體內當下的整體狀況,所以偵測ctDNA可以確切反映當下的腫瘤狀態:不同於傳統的蛋白質生物標記,例如:攝護腺特定抗原(PSA)、癌胚胎抗原(CEA

定期偵測ctDNA 可否用來監控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情變化? 閱讀全文 »

202411260301

外泌體 在癌症治療與診斷上有其揮灑的空間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是由各種類型細胞所分泌的,是細胞間通訊、均質性的細胞外載體。最早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被發現,代表一類直徑為 30~150 nm 的細胞外的載體,所有類型的細胞都會分泌。外泌體作為細胞間的「快遞員」,不僅負責保護和傳遞關鍵訊息,還在疾病治療與健康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細胞外囊泡最初於1983年在綿羊網織紅血球中被發現,最初被認為是使網狀紅血球成熟的一種手段,用途是去除多餘的蛋白質並丟棄垃圾,隨後於1987年由學者Johnstone將其命名為「外泌體」。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除了從親代細胞中消除不需要的分子之外,外泌體還具有其他的作用,例如:細胞間的通訊、細胞內容物的交換、免疫系統的調節、抗原的呈現和病原體傳播。   外泌體的結構是脂質雙層包被的囊泡,大小範圍為 30 至 150 nm,外泌體在電子顯微鏡下表現為囊狀。外泌體存在於多種真核細胞類型,可以釋放於體外,所以也可以存在於尿液、血液、膽汁、滑膜液、母乳和精液等體液中。   外泌體有其嚴格的生物調控流程: 先形成之早期內體(Early endosomes)是由於細胞質膜往內凹陷而產生的,而後進展展成晚期內體(late endosomes,又簡稱為 MVB)),則是攜帶腔內囊泡的多泡體,是由早期內體繼續內陷所產生的。晚期內體最終被溶小體(lysosomes)所降解,或是直接釋放囊泡於管腔內,則稱為外泌體。   外泌體除了作用於細胞間的通訊、免疫反應、抗原呈現等正常生理過程外,還參與癌細胞的侵襲、轉移移等病理過程。 。   外泌體在組成、載貨分子和分類蛋白方面的複雜性,更說明了外泌體生物發生是多步驟的生物過程,該過程由許多的訊號通道控制。儘管確切的外泌體生物發生的機制目前還有不清楚之處,但已經確定了不同的分類機制。   外泌體起源於細胞的內吞作用,由早期內體所發育而來,隨後形成晚期內體(MVB),最終釋放形成外泌體。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兩種機制:運輸依賴(運輸所需的內體分選複合物)或是不需要運輸的過程,其中不需要運輸的過程參與了細胞複合物的內部分選。   外泌體最終有兩個結果: 其一是 MVB 與細胞質膜融合,並將其中的腔內囊泡釋放到細胞外環境(,這就是現在稱之為外泌體的結果),   其二是MVB與溶小體融合,並且被降解。   外泌體主要是由蛋白質、核酸(DNA、miRNA、m

外泌體 在癌症治療與診斷上有其揮灑的空間嗎? 閱讀全文 »

202411250101

認識醫學界的明日之星-外泌體 及其於癌症診斷與治療的應用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是由各種類型細胞所分泌的,是細胞間通訊、均質性的細胞外載體。最早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被發現,代表一類直徑為 30~150 nm 的細胞外的載體,所有類型的細胞都會分泌。外泌體作為細胞間的「快遞員」,不僅負責保護和傳遞關鍵訊息,還在疾病治療與健康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泌體最初被認為是使網狀紅血球成熟的一種手段,用途是去除多餘的蛋白質並丟棄垃圾。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除了從親代細胞中消除不需要的分子之外,外泌體還具有其他的作用,例如:細胞間的通訊、細胞內容物的交換、免疫系統的調節、抗原的呈現和病原體傳播。   隨著我們對外泌體的了解不斷深入,其在正常和病理生理條件下(如哺乳、免疫穩態、神經信號傳導和疾病發展)都有其功能,而且外泌體也被用於治療及診斷的目的。   最近,學術界和工業界都見證了外泌體的上升勢頭。外泌體已被納入精準醫學的領域,因為外泌體為癌症診斷提供了極其有用的生物標記來源,也是癌症免疫療法的有效工具和執行藥物傳輸的絕佳載具。   如果能分離癌症患者的外泌體,以適當的核酸或蛋白質對其進行修飾,然後將其回輸給患者體內,外泌體可以在臨床實務發會與免疫細胞療法類似的方式進行施用,這也可以實現高度個體化治療的特色。   同時,外泌體提供了無細胞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它們可以在沒有細胞的情況下離體製造,從而免除向癌症患者施用含細胞治療上的風險和困難。

認識醫學界的明日之星-外泌體 及其於癌症診斷與治療的應用 閱讀全文 »

2024111801

維他命D缺乏會造成罹患胃癌風險增加嗎? 國際研究告訴你

國際知名醫學期刊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該項研究探討了喀什米爾人群罹患胃癌與維他命D水平之間的關聯性。結果該研究結果證實,胃癌患者的維他命D水平普遍顯著低於對照組,維他命D的缺乏與胃癌的發生率呈正相關姓。此外,維他命D水平也與胃癌的腫瘤惡性分化程度有顯著相關性。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見的癌症,發病原因包括年吸煙、燻製食品、紅肉、酗酒、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維他命D也被認為與胃癌的發生與發展有關,充足的維他命D水平與較低的胃癌死亡率有關。   過去有研究發現維他命D會藉由誘導胃癌細胞的凋亡、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機制,達到預防胃癌的目的。   發表於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的這一篇該研究為病例對照研究,在一家三級醫院進行,歷時兩年。研究納入59例經組織學證實的胃癌患者作為實驗組,以及60例年齡、性別匹配的疑似幽門螺桿菌感染但內視鏡檢查正常的患者作為對照組。資料來源於患者的病歷記錄。研究的排除標準包括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既往有癌症史、接受過術前輔助化療、慢性肝病和慢性腎病(eGFR<30 ml/min)等。  

維他命D缺乏會造成罹患胃癌風險增加嗎? 國際研究告訴你 閱讀全文 »

2024100301

陳駿逸醫師與世界癌症權威Eric P. Winer教授於健康1+1 談精準抗癌新療法,打擊癌細胞的魔法導彈,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ADC是近年抗體藥物的最新趨勢,原理是利用抗體藥物的標靶性,與抗癌藥物複合在一起;也就是連接上藥效強毒性高的小分子藥物,使其具有標靶傳輸的特性,精準治療;用於癌症治療而達到專一殺死腫瘤細胞的效果,也可以大幅降低小分子藥物的毒性與副作用,可對抗10種常見癌症。 Timeline: 00:00 追擊腫瘤細胞、避開健康器官新療法ADC 02:05 ADCs在體內對抗癌細胞機制3關鍵 07:40 ADCs精準投放對抗常見10大癌症

陳駿逸醫師與世界癌症權威Eric P. Winer教授於健康1+1 談精準抗癌新療法,打擊癌細胞的魔法導彈,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閱讀全文 »

20240920 1

維持性全身治療與局部鞏固治療加維持性全身療法 對於局限性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控制 孰優孰劣? 2024年ASCO 最新研究數據解析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是腫瘤學領域專家矚目的頂級學術盛宴,彙聚全球的腫瘤學專家、研究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士,他們在此共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進展。2024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即將於5月31日-6月4日在美國芝加哥盛大召開。   於2024年5月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2024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公布了維持性全身治療與局部鞏固治療加維持性全身療法,對於局限性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控制,關於這兩種治療之孰優孰劣的最新研究NRG-LU 002數據。   沒有驅動基因改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選擇通常包括免疫治療搭配化療、單獨免疫治療、或單獨化療。而NRG-LU 002是一項隨機化的2/3期臨床試驗,研究目的在於評估局部的鞏固治療(簡稱LCT)在作為寡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維持性全身治療框架下的好處。

維持性全身治療與局部鞏固治療加維持性全身療法 對於局限性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控制 孰優孰劣? 2024年ASCO 最新研究數據解析 閱讀全文 »

20240919 1

2024年ASCO公告 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AK112/SMT112)搭配化療,在治療EGFR突變非鱗狀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且EGFR標靶治療失敗的之療效 最新研究數據解析

於2024年5月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2024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公布了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AK112/SMT112)搭配化療,在接受EGFR標靶治療失敗的治療EGFR突變非鱗狀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療效的最新研究數據。 Ivonescimab(AK112/SMT112)是一種抗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   過去的1、2期臨床研究顯示,Ivonescimab對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失敗的EGFR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有潛在療效。這項3期臨床試驗之研究目的在評估和確認Ivonescimab聯合化療與單獨化療在該人群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被照1:1隨機分組,分別接受Ivonescimab(20mg/kg)搭配化療藥物pemtrexed(500mg/m2)和卡鉑(AUC5)或是單用化學治療組-藥物pemtrexed(500mg/m2)和卡鉑(AUC5),每3週為一次的療程,共4個療程。根據是否有接受第三代EGF標靶藥物和腦轉移與否進行分層,然後進行Ivonescima搭配化療藥物pemetrexed,或是單用化學治療pemetrexed,作為維持治療。本研究的主要終點為對於意向治療(ITT)人群之疾病控制時間,由獨立放射學審查委員會(IRRC)根據RECISTv1.1評估,2024年中報告本研究的首次中期分析結果。

2024年ASCO公告 雙特異性抗體Ivonescimab(AK112/SMT112)搭配化療,在治療EGFR突變非鱗狀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且EGFR標靶治療失敗的之療效 最新研究數據解析 閱讀全文 »